《九日晚对菊次容处士韵,是日县主曹侯二尹邵侯持酒过白沙,李九渊容贯各馆乡中未归》

时间: 2025-01-11 16:44:18

一年佳节到黄花,霜在篱根月在沙。

今日县侯亲送酒,几时诗客报还家。

疏枝向晚青如许,老鬓逢秋白未涯。

更欲西良开酒𧣴,胜游堪泛五更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年佳节到黄花,霜在篱根月在沙。
今日县侯亲送酒,几时诗客报还家。
疏枝向晚青如许,老鬓逢秋白未涯。
更欲西良开酒,胜游堪泛五更槎。

白话文翻译:

一年一度的佳节又到了黄花盛开的时节,霜降在篱笆根下,月光洒在沙地上。今天县侯亲自送酒来,什么时候诗客才能回家报平安呢?晚上的疏枝显得如此青翠,自己的白发却在秋天显得更加苍老。更想在西山美景下喝酒,胜过游玩,真想乘着五更的木筏去畅游。

注释:

  • 佳节:指重阳节,重阳节时正值菊花盛开。
  • 黄花:指菊花。
  • :指秋霜,象征寒意。
  • 县侯:指地方官员。
  • 诗客:指诗人或文人。
  • 疏枝:指树的稀疏的枝条。
  • 青如许:形容叶子或枝条的青翠。
  • 老鬓:指白发或头发的老化。
  • 西良:指西山的美好景致。
  • 胜游:指比游玩更美好的事情。
  • 五更槎:指清晨的木筏,暗喻清晨的游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献章(约1480-1544),明代诗人,号梅溪,晚号青霞山人,字子真,擅长诗、书、画,崇尚道家思想,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在这个日子里,面对菊花和秋霜,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诗中描绘的场景与情感,反映了诗人在与友人欢聚时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黄花盛开的时节,品酒赏景的情景。诗的开头便通过“佳节”和“黄花”引入节日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情绪。然而,随着下文的推进,诗人却在愉悦的表象下,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自身老去的感慨。诗中通过“霜在篱根月在沙”,展现了秋天的寒意与宁静,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今日县侯亲送酒,几时诗客报还家”,这一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县侯的到来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但诗人却在欢聚之余,隐隐感受到离别的惆怅。接下来的“疏枝向晚青如许,老鬓逢秋白未涯”更是将个人的感受推向高潮,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叹自己的白发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两句“更欲西良开酒,胜游堪泛五更槎”,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希望能在西山的美景下畅饮,享受人生的乐趣。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一年佳节到黄花:引入重阳节,菊花盛开,象征着节日的来临。
    2. 霜在篱根月在沙:描绘秋天的寒意与宁静的夜景。
    3. 今日县侯亲送酒:县侯到访,送酒,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4. 几时诗客报还家:感慨友人的归期未定,暗含对友情的期盼。
    5. 疏枝向晚青如许:描写傍晚的青翠景象,衬托出生命的活力。
    6. 老鬓逢秋白未涯:感叹自己年老,白发苍苍,时间无情。
    7. 更欲西良开酒:诗人渴望在西山美景下畅饮。
    8. 胜游堪泛五更槎:表达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在篱根月在沙”,形成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
    • 拟人:将自然的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黄花:象征着重阳节和生命的活力。
  • :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苍凉。
  • :象征着宁静和思考。
  • 疏枝:代表生命的青翠与蓬勃。
  • :象征着友谊与欢乐。
  • 西良:象征着美好景致与自由自在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老鬓逢秋白未涯”中的“白”指的是什么?

    • A. 白雪
    • B. 白发
    • C. 白云
  3. 诗中“更欲西良开酒”的意思是什么?

    • A. 想在西山喝酒
    • B. 想去西方旅行
    • C. 想在西方开酒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绘了与自然相关的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通过重阳节的背景,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献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