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分韵得壶字》

时间: 2025-01-11 14:26:07

偶逢佳节寄京都,家远亲朋一字无。

睡起晚云生枕席,雨馀秋水足江湖。

石城木落砧声早,天堑风高雁影孤。

北望蒋陵才咫尺,不曾与客共携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逢佳节寄京都,家远亲朋一字无。
睡起晚云生枕席,雨馀秋水足江湖。
石城木落砧声早,天堑风高雁影孤。
北望蒋陵才咫尺,不曾与客共携壶。

白话文翻译

偶然在佳节时寄情于京都,然而远在家乡的亲朋好友竟一个字也无法相聚。睡醒之后,晚云在枕席上升起,雨后秋水充盈了江湖。石城的树木早已落叶,砧板上敲击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天堑之上,风高雁孤影飘荡。北望蒋陵,才不过咫尺之遥,却未曾与朋友共饮一壶。

注释

  • 佳节:指的是美好的节日,通常指重阳节。
  • 寄京都:表达作者对京城的思念与寄托。
  • 一字无:意指与亲朋好友未能相聚,且未能收到他们的消息。
  • 晚云生枕席:形容睡醒后,窗外的晚云映入眼帘。
  • 雨馀秋水:指雨后秋季的水面,如江湖一样,被滋润得丰盈。
  • 石城:指山石环绕的城池,可能暗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 天堑:指阻隔的河流或峡谷。
  • 蒋陵:指蒋氏家族的墓地,北望即是思念故人的象征。
  • 携壶:指与友人共饮,表达对友情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之淳,明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工整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作者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亲友,结合了节日的孤独感与对友情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歌鉴赏

《九日分韵得壶字》通过重阳节的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与孤独。开篇即以“偶逢佳节”引入,流露出作者在节日中无法与亲朋共度的遗憾。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通过“晚云生枕席”和“雨馀秋水足江湖”描绘出一幅秋日的宁静画面,展现了自然美的同时,也映衬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后半部分“石城木落砧声早”更是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无情,离别的悲伤因而加深。

“北望蒋陵才咫尺”一句,诗人虽在物理上接近,却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无法与朋友共饮美酒,体现了对友情的渴望与悲哀。全诗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孤寂的感慨,深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失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逢佳节寄京都:诗人设定了节日的背景,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 家远亲朋一字无:强调距离的遥远,亲友之间的隔阂。
  • 睡起晚云生枕席:描绘了一种慵懒的状态,体现了生活的惬意与无奈。
  • 雨馀秋水足江湖: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内心的宁静。
  • 石城木落砧声早:生活琐事的描写,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天堑风高雁影孤:孤独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北望蒋陵才咫尺,不曾与客共携壶:最后的总结,表达对友情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馀秋水足江湖”与“石城木落砧声早”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晚云”、“秋水”、“孤雁”等意象,渲染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节日的孤独感与对朋友的思念展开,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渴望。

意象分析

  • 佳节:象征团圆与欢乐。
  • 晚云:代表思绪的漂泊与模糊。
  • 秋水:象征丰盈与生命的轮回。
  • 孤雁:表现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 A. 春节
    B. 清明节
    C. 重阳节
    D. 中秋节

  2. 诗人对亲朋的感觉是: A. 高兴
    B. 思念
    C. 疏远
    D. 不在乎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杜甫更多地描绘了对兄弟的牵挂,而唐之淳则侧重于对朋友的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