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
白话文翻译:
梦中我走进了长安的大道,那里春草茂盛,绿意盎然。醒来时发现春天已经过去,眼前只有一片美丽的池塘。
注释:
- 梦入:梦中进入。
- 长安道:指古代长安(今西安)的街道,这里代指繁华之地。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尽春草:满是春天的草。
- 觉来:醒来。
- 春已去:春天已经过去。
- 一片池塘好:眼前只有一片美丽的池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东莱,南宋初年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感受。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吕本中晚年,当时他可能身处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首句“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描绘了一个繁华而充满生机的梦境,长安道上的春草茂盛,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生机。后两句“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则转入了现实,诗人醒来发现春天已经过去,眼前只有一片宁静美丽的池塘。这种从梦境到现实的转换,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也表达了对现实美景的珍惜和欣赏。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诗人梦见自己走在长安的大道上,那里春草茂盛,绿意盎然,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 “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诗人醒来时发现春天已经过去,眼前只有一片美丽的池塘,表达了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
- 象征:春草的茂盛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生机,池塘的宁静美丽则象征着现实的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传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道:象征繁华之地。
- 萋萋春草: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 池塘:象征现实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梦入长安道”中的“长安道”象征什么? A. 宁静之地 B. 繁华之地 C. 荒凉之地 D. 神秘之地
-
诗中“萋萋尽春草”中的“萋萋”形容什么? A. 草木枯萎 B. 草木茂盛 C. 草木稀疏 D. 草木凋零
-
诗中“觉来春已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王维《鸟鸣涧》:通过描绘山涧中的鸟鸣,表达了对自然宁静之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吕本中《梦》:两者都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但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吕本中则表达了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现实景色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吕本中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时期诗人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吕本中《梦》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