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时间: 2025-01-10 21:58:40

尽有民间疾苦事,语禽何不一传言。

怪底不离飞鸟类,长年孤负稻粱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有民间疾苦事,语禽何不一传言。
怪底不离飞鸟类,长年孤负稻粱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尽管有许多苦难在民间发生,为什么鸟儿却不传达这些声音呢?诗人感到遗憾,因为这些鸟儿从未离开过飞翔的境界,长年无视稻谷和粮食的恩惠。

注释:

  • 尽有: 几乎所有,强调范围的广泛。
  • 疾苦事: 指的是民众所遭遇的痛苦和困境。
  • 语禽: 说话的鸟类,这里指代与人类交流的能力。
  • 怪底: 感到奇怪,表示对现象的疑惑。
  • 不离: 不曾离开,强调鸟类的特性。
  • 飞鸟类: 指鸟类,象征自由和无拘束。
  • 孤负: 辜负、未能回报。
  • 稻粱恩: 指稻谷和粮食的恩惠。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稻粱”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象征着丰收与民生安定。诗人以鸟类为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无情环境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以诗词闻名。乾隆年间,国家经济繁荣,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诗人常常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众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时期,正值清朝的盛世,但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鸟类的视角,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鸟类作为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一开头便点出“民间疾苦”,引导读者关注社会问题。接着,诗人以“语禽”发问,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鸟类本应自由自在,但诗人却质疑它们为何不传达人类的苦难,揭示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最后一句“长年孤负稻粱恩”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惠的感慨。鸟类虽在空中飞翔,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却未能回馈人类社会的苦难。这不仅是对鸟类的批判,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反省,暗示着人类在享受丰厚物质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身边的苦难。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有力,通过对比与反问,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使得诗人在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有民间疾苦事: 诗人首先指出民间存在很多疾苦,传达出对社会现状的敏感。
  2. 语禽何不一传言: 质疑为何自然界的鸟类不传递这些苦难,以此表达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3. 怪底不离飞鸟类: 表达对鸟类的困惑,它们为何不参与人类的苦难。
  4. 长年孤负稻粱恩: 指出鸟类虽然享受自然恩惠,却未能回馈人类的苦难,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修辞手法:

  • 比喻: 鸟类象征自由与无忧,反映人类的孤独。
  • 对仗: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化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呼唤人们关注民间疾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鸟类的视角,揭示出人类在享受自然恩惠的同时,是否也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类: 象征自由与无忧,代表一种逃避现实的状态。
  • 稻粱: 象征着丰收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传达出对民生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疾苦事”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民间的痛苦与困境
    C. 个人的烦恼
    D. 政治斗争

  2. 诗人对“语禽”的疑问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鸟类的羡慕
    B. 对人类无能为力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崇拜
    D. 对社会的冷漠

  3. 诗中“长年孤负稻粱恩”意指: A. 鸟类没有享受食物
    B.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C. 鸟类未能回报人类的苦难
    D. 稻谷丰收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作,描绘战争与民生疾苦。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反映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弘历的《鹦鹉》都关注民生疾苦,但杜甫的诗更直白,情感更为激烈;而弘历则通过鸟类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委婉的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典》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