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竹山体。梦中得首三句,因足成之。当是暮春伤逝之作也》

时间: 2025-02-04 16:16:54

渐惊春又去,凭谁草,瘗花铭。

怅鹃梦沈酣,鸩声佻巧,蝶影伶俜。

萦情。

东栏雪色,叹人生、禁得几清明。

飞絮迎风无定,游丝落地偏轻。

丁宁。

别绪短长亭。

忍说不他生。

便九转肠回,千丝网结,愁问归程。

盈盈。

相望寄语,怕伤春、伤别总难名。

万一阳关唱后,尊前重见云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渐惊春又去,凭谁草,瘗花铭。怅鹃梦沈酣,鸩声佻巧,蝶影伶俜。萦情。东栏雪色,叹人生禁得几清明。飞絮迎风无定,游丝落地偏轻。丁宁。别绪短长亭。忍说不他生。便九转肠回,千丝网结,愁问归程。盈盈。相望寄语,怕伤春伤别总难名。万一阳关唱后,尊前重见云英。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又悄然逝去,谁能为逝去的花草铭刻呢?我在梦中怅惘,听到杜鹃的鸣声,它的声音轻巧而又狡猾,仿佛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显得孤独而无助。我的思绪萦绕不去,东栏上覆着雪色,我感叹人生究竟能有多少个清明节。飞絮随风飘荡无定,游丝轻轻落地。别离的愁绪在长亭中缠绕,忍不住想说不如来世再见。就算九转肠回、千丝万缕的纠结,我依然在愁苦中询问归途。相望中我寄语于你,怕是会伤春伤别,难以言明。若有一天阳关曲后,我们在酒前重逢,是否能再见到那如云的英姿呢?

注释:

  • 瘗花铭:指的是为逝去的花草所作的铭文,象征对春天的怀念与惋惜。
  • 怅鹃:杜鹃鸟,常与春天、离别相关。
  • 游丝落地:形容轻柔飘散的丝线,暗示离愁别绪的轻盈与无常。
  • 阳关:指古代的一种别离的曲调,象征离别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约1660-1730),字子华,号秋水,清代诗人,以词风细腻、情感深邃著称,尤擅长描写春秋时节的感伤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暮春时节,正值春天即将结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首《木兰花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流逝以及因离别而生的愁苦。开篇即以“渐惊春又去,凭谁草,瘗花铭”引入,直接点出春天的即逝,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惋惜。诗中多次提到鸟鸣、花落、雪色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富有春意又充满哀愁的画面。

诗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徘徊,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对未来的无奈。尤其是“飞絮迎风无定,游丝落地偏轻”,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最后“万一阳关唱后,尊前重见云英”,则是对重逢的渴望,反映出人们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与期盼。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极为细腻,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抒情之余,更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渐惊春又去:春天悄然来临又即将逝去,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
  • 怅鹃梦沈酣:在梦中听到杜鹃鸣叫,感到一阵怅惘。
  • 鸩声佻巧,蝶影伶俜:杜鹃的声音轻巧而狡猾,蝴蝶的影子又显得孤独,暗示对生命的反思。
  • 叹人生禁得几清明:感叹人生能有多少个清明节,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愁问归程:在愁苦中询问归途,体现出对未来的茫然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的草花比作被铭刻的对象,增强了春花的生命感。
  • 拟人:杜鹃的声音被描绘得“佻巧”,为其赋予了人性化的特点。
  • 对仗:如“飞絮迎风无定,游丝落地偏轻”,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春天的逝去和离别的愁绪展开,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映射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和离别的复杂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是离别的起点。
  • 杜鹃:代表离别与哀伤。
  • 飞絮、游丝:象征轻盈与无常,反映出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杜鹃”象征什么? A. 生机 B. 离别 C. 快乐
    答案:B

  2. “飞絮迎风无定”中“无定”指的是什么? A. 不固定 B. 不确定 C. 不稳定
    答案:C

  3.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欢喜 B. 愤怒 C. 惋惜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对比叶恭绰的《木兰花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依恋与对离别的惆怅,但叶恭绰的词更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