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叶尊师》

时间: 2025-01-11 08:13:23

师住天台久,长闻过石桥。

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

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

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天台叶尊师
王贞白 〔唐代〕
师住天台久,长闻过石桥。
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
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
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我寄给天台山的叶尊师的。您在天台山住了很久,常听说您过了石桥。晴天的山峰可以看到大海,深邃的洞穴通向天空。您采药的霞衣已经湿透,煎制灵芝的古鼎也变得焦黑。我想您念我没有世俗的骨气,常常用书信邀请我,像鹤一样自由。

注释:

  • 天台: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
  • 叶尊师:指叶法善,唐代著名道士,居住在天台山。
  • 石桥:可能指天台山的某座桥,象征着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
  • 晴峰:晴天的山峰,象征着清晰与明朗。
  • 沧海:大海,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境界。
  • 深洞:指山中的深洞,象征着未知与神秘。
  • 霞衣:采药时穿的衣服,代表修道者的生活。
  • 古鼎:古老的鼎,用于煎制药物,象征传统与传承。
  • 鹤书:以鹤为名,象征高洁与超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贞白,字子约,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热爱自然,作品多表现山水、道教思想。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贞白隐居期间,寄情于对师友的思念与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台山的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师友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师住天台久”,展现出对师父的敬重与思念,接着描绘了天台山的景色,通过“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开阔与超然的感觉。接下来的“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则转向了对修道生活的具体描写,体现了道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更突出了作者与师友之间的精神联系,表达了对清高志趣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内心的宁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师住天台久,长闻过石桥:师父在天台山住了很久,我常常听说您过了石桥,表现出对师父的思念。
    • 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在晴天的山峰可以看到大海,深邃的洞穴直通天空,描绘了自然的辽阔与神秘。
    • 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采药时衣服被霞光沾湿,煎制灵芝的古鼎也变得焦黑,展现了修道者辛勤的生活。
    • 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我想您常念我没有世俗的骨气,频频用书信邀请我,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鹤书”象征清高与自由,增添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 夸张:如“深洞彻丹霄”,强调了山的深邃与神秘。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师友的思念与情谊,展现了道教修行者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天台:象征着道教的清静与高远。
  • 石桥:象征着联系与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 晴峰与沧海: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无边的可能。
  • 深洞与丹霄:象征着内心的探索与超然的境界。
  • 霞衣与古鼎:象征着修行生活的真实与艰辛。

互动学习:

  1.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师”指的是谁? A. 王贞白
      B. 叶尊师
      C. 石桥
    • 答案:B
  2.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晴峰见__”,这里的“沧海”象征着__
    • 答案:沧海;广阔无垠的境界。
  3. 判断题:

    • 诗中“采药霞衣湿”描绘了修道者辛苦的生活。
    •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卫八处士》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描绘春天的自然与心境。
  • 诗词对比

    • 王贞白的《寄天台叶尊师》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王贞白更注重师友情谊,而李白则展现了更为奔放的个性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贞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