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日再锁宿四绝》

时间: 2025-04-28 13:43:40

忆昔初寒已拂衣,当时曾悔出山非。

而今老去都忘了,开尽荼梅尚未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初寒已拂衣,当时曾悔出山非。而今老去都忘了,开尽荼梅尚未归。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那年初寒时,已拂去衣襟,那时我曾后悔离开山林。而如今我已老去,早已忘却当初的悔恨,直到荼梅开尽,依旧未归。

注释:

字词注释:

  • 忆昔:回忆往昔。
  • 初寒:初冬的寒冷,指寒冷的季节刚开始。
  • 拂衣:拂动衣服,形容寒冷的天气使衣服飘动。
  • :后悔。
  • 出山:指离开山林,可能是指隐居生活。
  • :不是,这里指离开山林不是正确的选择。
  • 老去:变老,指年岁渐长。
  • 开尽:盛开到尽头,指荼梅花开得已经到了尾声。
  • 尚未归:仍未回归,可能指未回到山林或过去的生活。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出山”,可以理解为诗人从隐居生活中走出,回归社会生活的选择。在古代文人中,隐居是追求清净生活的理想。
  • “荼梅”是一种花,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文赋。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年,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深情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和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开头两句“忆昔初寒已拂衣,当时曾悔出山非”,道出了诗人年轻时的选择与当时的悔恨,初寒时节的寒意与内心的寒意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对往事的怀念与自责。接下来的“而今老去都忘了”,则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心境的变化,年岁渐长,许多曾经的烦恼和悔恨都已经淡去,反而让人感到一种释然。最后两句“开尽荼梅尚未归”,既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是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写照,诗人目睹花开花谢,却依旧未能回归当初的宁静与淡泊,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昔初寒已拂衣:回忆起曾经的寒冷时节,衣服被寒风拂动,隐喻当时的心情。
  2. 当时曾悔出山非:表达了当时离开山林的后悔,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3. 而今老去都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渐长,曾经的悔恨已然淡忘。
  4. 开尽荼梅尚未归:尽管花儿已经开谢,自己却仍未能回归那种清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荼梅”象征人生的流逝与自然的更替,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拟人:通过对自然变化的描绘,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与对现实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叹,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寒冷,暗示内心的挣扎。
  • :作为身体的保护,象征着人对外界环境的抵御。
  • 荼梅: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轮回,反映出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忆昔初寒已拂衣”中的“初寒”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人对出山的选择有何态度? A) 感到后悔
    B) 非常满意
    C) 无所谓
    D) 想再次出山

  3. “开尽荼梅尚未归”中,荼梅代表什么? A) 冬天的开始
    B) 春天的来临
    C) 夏天的热情
    D) 秋天的凋零

答案:

  1. D) 冬天
  2. A) 感到后悔
  3. B) 春天的来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二月二十日再锁宿四绝》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显沉郁,后者则豪放激昂。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李白、杜甫、刘克庄等著作的集成。
  • 《古诗词鉴赏指南》——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