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姜店水亭子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帘拂云间竹,窗摇水下天。
栏干斜倚处,风物正凄然。
送眼看群叟,收罾得小鲜。
可怜碧玉沼,不种一枝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水亭子的宁静景象。帘子轻轻拂动,竹子在云间摇曳,窗外的水面映照着天空。诗人倚靠在斜靠的栏杆上,感受着周围自然的凄凉。远处看见几位老者在捕鱼,收网时捕捞到一些小鱼。可惜的是,在这片碧绿的水塘中,却没有种植一株荷花。
注释:
- 帘: 窗帘,这里指水亭的帘子。
- 拂: 拂动、轻轻摇动。
- 云间竹: 形容竹子在云雾间的轻盈状态。
- 摇: 指水波摇动,影响窗外的景象。
- 栏干: 栏杆,诗人倚靠的地方。
- 斜倚: 斜着身子靠着,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风物: 自然风景和环境。
- 群叟: 一群老者。
- 收罾: 收网,捕鱼的动作。
- 小鲜: 小鱼,捕捞到的新鲜鱼类。
- 可怜: 表示惋惜。
- 碧玉沼: 碧绿的水塘,形容水的清澈。
- 一枝莲: 荷花,通常象征美好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和咏物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姜店水亭子是一个宁静的地方,诗人在此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题姜店水亭子》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一个恬静的水边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帘拂云间竹”和“窗摇水下天”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环境,感受到大自然的轻柔与宁静。尤其是“窗摇水下天”,展现了水面上映照的天空,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感。
接下来的“栏干斜倚处,风物正凄然”,诗人以斜倚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同时“风物正凄然”则暗示了环境中的一丝忧伤与孤独,似乎在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送眼看群叟,收罾得小鲜”,描绘了几位老者在捕鱼的情景,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惬意与自然的和谐。而“可怜碧玉沼,不种一枝莲”,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水域的惋惜,尽管水质清澈,却没有荷花的陪衬,显得有些单调与遗憾。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结合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拂云间竹: 通过动词“拂”描绘出帘子在风中轻轻摇动的画面,竹子在云间的轻盈感。
- 窗摇水下天: 水面在风的作用下,映出天空的景象,形成一种天水相连的意境。
- 栏干斜倚处: 诗人悠闲地倚靠在栏杆上,表现出一种放松的心态。
- 风物正凄然: 自然的风景在此刻显得有些凄凉,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送眼看群叟: 眼前的一群老人,诗人目送他们的活动,传递一种生活的气息。
- 收罾得小鲜: 捕捞小鱼的细节,表现出生活的简单与平凡。
- 可怜碧玉沼: 对美丽水塘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不种一枝莲: 荷花的缺失象征着一种遗憾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水塘比作“碧玉”,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
- 拟人: “窗摇水下天”赋予窗户以生命,使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间竹: 象征着清新与活力,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代表高洁。
- 水下天: 反映自然景象的和谐,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 群叟: 老人的形象象征着生活的智慧与经验。
- 碧玉沼: 代表着优雅与清澈,反映了自然的美好。
- 一枝莲: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暗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万里属于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送眼看群叟”中的“群叟”指的是: A. 小孩
B. 老人
C. 渔夫
D. 旅客 -
“可怜碧玉沼”中的“碧玉”形容的是: A. 荷花
B. 水塘
C. 竹子
D. 天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
- 陶渊明的《饮酒》:强调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但杨万里更注重细节与情感的描写,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杨万里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