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36:59

老子而今两鬓霜,未应痴绝泥禨祥。

不能木末搴朝露,未免篱边嗅晚香。

便合折来书卷畔,讵宜簪向宝钗傍。

漫山千树方芽甲,肯信人间有早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子而今两鬓霜,未应痴绝泥禨祥。
不能木末搴朝露,未免篱边嗅晚香。
便合折来书卷畔,讵宜簪向宝钗傍。
漫山千树方芽甲,肯信人间有早芳。

白话文翻译:

现在我已年迈,白发苍苍,应该不再痴迷于名利。
不能像树木般在晨露中摇曳,难免在篱笆旁嗅到晚香。
我应该在书卷旁静静阅读,怎么能像少女一样把簪子插在发髻旁?
满山的树木刚刚发芽,怎么能相信人间会有早开的花?

注释:

  • 老子:指年长者,隐喻诗人自己年老。
  • 泥禨祥:泥土中的祥瑞,指名利的象征。
  • 木末:树木的枝头。
  • :采摘、折取。
  • :闻,嗅到。
  • 书卷:书籍,文献。
  • 宝钗:古代女子用的饰物,象征青春和美好。
  • 芽甲:新芽。

典故解析:

“老子”常用以指代年长者或智者,诗中隐含对自己年纪的感慨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篱边晚香”与“早芳”形成对照,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翚,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生于动荡的年代,身世坎坷,曾任官职但也经历过多次的贬谪。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面对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的老去,诗人尝试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我的价值,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于年华逝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老子”和“霜”象征衰老,紧接着表达了对名利的无欲无求,显示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早晨和晚香之间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两句则引入书卷与自然的元素,强调了知识和内心平静的重要。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展现了人对于时光流逝与生命价值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子而今两鬓霜”:诗人已年迈,白发苍苍,感慨时光的流逝。
    • “未应痴绝泥禨祥”:不再沉迷于名利与功名的追求。
    • “不能木末搴朝露”:无法像树木一样在晨光中茁壮成长。
    • “未免篱边嗅晚香”:难免在暮年的时光中品味淡淡的遗憾。
    • “便合折来书卷畔”:应当在书卷旁静静阅读。
    • “讵宜簪向宝钗傍”:不应再像年轻女子那样追求外在的装饰。
    • “漫山千树方芽甲”:自然界中的万物复苏,象征生命的希望与新生。
    • “肯信人间有早芳”:质疑人间是否真的存在早开的花,暗示对于美好事物的怀疑。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朝露”与“晚香”的对比,展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白发、霜:象征衰老、时光流逝。
  • 晨露、晚香:象征不同的人生阶段与经历。
  • 书卷:象征知识、内心的宁静。
  • 芽甲、早芳:象征生命的希望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子而今两鬓霜”中“老子”指的是: A. 老年人
    B. 老子的思想
    C. 老人的名号

  2. “未应痴绝泥禨祥”中“泥禨祥”是指: A. 名利
    B. 自然之美
    C. 家庭幸福

  3. 根据诗中的象征,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轻视与淡泊
    C. 迷失其中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相思》

诗词对比:

  • 刘克庄《自和二首》 vs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与淡泊,王维则更加强调亲情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