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2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二首
作者:刘克庄
包羞羊借皋比盖,
饰貌狙将衮服披。
妾去绿衣裳以曲,
佗乘黄屋髻犹椎。
方开元际唐风盛,
自建安来汉道衰。
举世纷纷学姚贾,
老夫持此欲安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诗中提到的“包羞羊”和“狙”象征着某些借助外在装饰而掩盖内在丑陋的人,妾身离去,虽然穿着华丽的衣裳,却无法掩盖真实的情感。诗人感叹唐代的繁荣景象与汉代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和思考。
注释
- 包羞羊:指代因羞愧而借助他物来遮掩,可引申为那些心怀不轨却假装高贵的人。
- 狙:猕猴,古代常用以比喻小人或伪君子。
- 绿衣裳:象征妾身的青春和美貌,隐喻美丽的外表。
- 黄屋:古代高贵的屋舍,指代权贵之居。
- 开元际唐风盛:指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
- 建安:指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溪,号天池,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严谨,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关心及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际。诗人在感叹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与不满。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再和二首》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强烈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开头提到的“包羞羊”和“狙”,不仅是对某些人品行的批判,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及的“绿衣裳”与“黄屋”,则体现了对美与权贵的讽刺。诗人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在思考国家的命运与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张力,语言上既有古典的韵味,又透着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尤其“举世纷纷学姚贾,老夫持此欲安之”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唤醒更多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这种关怀与思考,使得刘克庄的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包羞羊借皋比盖:用羞耻的羊借助草地遮掩,暗示一些人借用外物掩饰自己的缺陷。
- 饰貌狙将衮服披:猕猴以华丽的衣服打扮,象征伪装的虚伪。
- 妾去绿衣裳以曲:妾身虽有美丽的外表,但最终选择离去,表达对内在情感的追求。
- 佗乘黄屋髻犹椎:虽然有权势的房子和华丽的发型,但依然显得笨拙,讽刺权贵的空虚。
- 方开元际唐风盛:回忆唐代的繁荣与文化的辉煌。
- 自建安来汉道衰:对比汉末的衰败,感叹历史的无情。
- 举世纷纷学姚贾:当世纷纷效仿姚、贾二人的风格,表达对流行风气的无奈。
- 老夫持此欲安之:老夫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坚持来安定社会风气。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古今的盛衰,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同时,诗中也使用了比喻,如“包羞羊”、“狙”等,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影响社会,传递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包羞羊:象征虚伪与遮掩。
- 狙:象征伪君子。
- 绿衣裳:象征青春与美丽。
- 黄屋:象征权贵与地位。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传达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包羞羊”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虚伪
- C. 富贵
- D. 忍耐
-
诗中“妾去绿衣裳以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爱情的怀念
- B. 对权贵的向往
- C. 对美丽的追求
- D. 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
诗人希望通过“老夫持此欲安之”来传达什么?
- A. 追求个人利益
- B. 影响社会风气
- C. 逃避现实
- D. 享受生活
答案:1.B 2.D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社会的关心与历史的反思。杜甫的《春望》同样在描写国家动荡时的个人感受,展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的希望。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具特色,刘克庄更注重对比与讽刺,而杜甫则更显沉重与悲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