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涧寺》

时间: 2025-01-26 23:29:52

齐人陈迹此流传,班史苏诗岂必然。

故老皆言家即寺,痴儿误入海求仙。

莫将刘项分羹鼎,来涴巢由洗耳泉。

欲采菖蒲无觅处,且随箫鼓乐新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蒲涧寺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齐人陈迹此流传,
班史苏诗岂必然。
故老皆言家即寺,
痴儿误入海求仙。
莫将刘项分羹鼎,
来涴巢由洗耳泉。
欲采菖蒲无觅处,
且随箫鼓乐新年。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流传着齐国人的遗迹,
班固的史书和苏轼的诗歌并非一定要相互印证。
老人们都说这家就是那座寺,
而愚笨的孩子却误入海中去寻仙人。
不要将刘邦和项羽的名声混淆,
来这里洗耳泉旁的巢穴里。
想要采摘菖蒲却找不到地方,
不如随音乐欢庆新年。


注释:

  • 齐人:指齐国的人,暗指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
  • 班史:指班固所作的《汉书》。
  • 苏诗:指苏轼的诗作。
  • 故老:指年长者,古人。
  • 痴儿:愚笨的孩子。
  •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汉初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
  • 洗耳泉:地名,泉水清澈,常被文人所吟咏。
  • 菖蒲:一种植物,传统上用来驱邪。
  • 箫鼓:乐器,象征着节庆的欢乐。

典故解析:

  • 刘项之争:指历史上刘邦与项羽的斗争,象征权力与名声的争夺。
  • 洗耳泉:古代文人雅士常在此吟咏,象征追求清净与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和,号石泉,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因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诗人游览蒲涧寺时,反映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借古喻今,表达对人性和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蒲涧寺》诗中,刘克庄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传达出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开篇提及齐国的遗迹,引出历史的流传,展现出作者对往事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班史与苏诗,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学的传承,表明诗人对文学的敬仰和探索。

接着,诗人通过故老的言辞,引出了对现实的反思,愚笨的孩子误入海求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的迷失与无奈。刘邦与项羽的争斗则是对权力的思考,诗人警示读者不要陷入名利的争夺,而要向往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人提到采菖蒲的无处可寻,结合新年的欢庆,给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释然。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现出一种人生哲学,既有对古迹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齐人陈迹此流传:指齐国的历史遗迹在此地流传。
  2. 班史苏诗岂必然:班固的史书与苏轼的诗并非必然相互印证。
  3. 故老皆言家即寺:老人们说这里的家就是寺庙。
  4. 痴儿误入海求仙:有愚笨的孩子误入大海去寻找仙人。
  5. 莫将刘项分羹鼎:不要将刘邦与项羽的名声混淆。
  6. 来涴巢由洗耳泉:来这里洗耳泉旁的巢穴。
  7. 欲采菖蒲无觅处:想要采摘菖蒲却找不到地方。
  8. 且随箫鼓乐新年:不如随音乐欢庆新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欲采菖蒲无觅处,且随箫鼓乐新年”。
  • 比喻:用“洗耳泉”比喻追求清净的心境。
  • 象征:菖蒲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超脱。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人:历史的传承,象征文化。
  • 菖蒲:象征纯洁与理想。
  • 洗耳泉:象征清净与闲适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齐人”指的是哪国的人? A. 齐国
    B. 楚国
    C. 汉国
    D. 唐国

  2. “故老皆言家即寺”中“寺”可以理解为? A. 居所
    B. 寺庙
    C. 学校
    D. 宫殿

  3. “痴儿误入海求仙”中的“痴儿”指的是? A. 聪明的孩子
    B. 愚笨的孩子
    C. 年长者
    D. 游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两者均在诗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刘克庄更多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杜甫则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抒发与民生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