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柘湖沦此地,柘山岿其濒。
复惊秦时女,化作湖上神。
世事喜反覆,孰能识涯津。
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
白话文翻译:
柘湖在这片地方沉沦,柘山巍峨屹立在湖边。
再一次让我想起秦朝的女子,她化身为湖上的神灵。
世事总是反复无常,谁能分辨那条通往彼岸的渡口?
物事虽然变化万千,但在这变幻中仍有不迷惑的人存在。
注释:
- 沦:沉沦,沉没。
- 岿:巍峨,高耸的样子。
- 复:再次。
- 惊:使人惊讶。
- 化作:转变成。
- 神:神灵。
- 喜反覆:喜好变化,世事常常变化。
- 孰能:谁能。
- 识:认识,辨别。
- 涯津:涯,岸边;津,渡口。
- 物变:事物变化。
- 万殊:千差万别,极多的不同。
- 不惑:不迷惑,保持清醒。
典故解析:
- 秦时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可能指的是秦朝的美丽女子或与历史有关的神话人物,象征着变化与美。
- 柘湖与柘山:可能是作者所处地区的自然景观,结合自然与人文,反映诗人对环境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柘湖时,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对历史变迁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柘湖和柘山的景象,带给读者一种静谧而又富有哲理的感受。诗的开头便是“柘湖沦此地”,用“沦”字突显出湖水的沉静与历史的沉重,给人一种历史变迁的沉思。接着,诗人提到秦时女子,仿佛在提醒我们历史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女子化作湖上神,既是对美的追忆,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在后两句中,诗人更是引入了哲学的思考,世事喜反覆,谁能识涯津,表达了对变化无常的人生的无奈与困惑。在这个万物变化的世界里,诗人却信心满满地指出“固有人”,即使在变化中仍有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十分动人,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柘湖沦此地,柘山岿其濒:湖泊的沉静与山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观。
- 复惊秦时女,化作湖上神:引入历史与传说,使得湖泊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化的象征。
- 世事喜反覆,孰能识涯津:表达对变化无常的世事的感慨,强调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在变化中仍存在不迷惑的人,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上神比作秦时女子,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变化。
- 对仗:如“沦此地”“岿其濒”,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 反复:通过“世事喜反覆”强调变幻无常的主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反思,强调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柘湖:象征着宁静与深邃的历史。
- 柘山:象征着坚定与不变的自然力量。
- 秦时女:象征着美的逝去与历史的变迁。
- 湖上神:象征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柘湖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沉沦
- B. 喜悦
- C. 变化
- D. 坚定
-
“世事喜反覆”中的“喜”指的是?
- A. 快乐
- B. 爱好
- C. 感叹
- D. 习惯
-
诗中提到的“秦时女”可以理解为?
- A. 传说中的女子
- B. 诗人的爱人
- C. 诗人自己
- D. 历史人物
答案:
- A. 沉沦
- B. 爱好
- A. 传说中的女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二者都涉及到自然与人事的变化,但韩维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