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阳动泉脉,远水来涣涣。
斜日著底明,轻冰随处断。
清函竹阴碎,绿与波纹乱。
安得解扁舟,穷源事幽观。
白话文翻译:
微弱的阳光使泉脉流动,远处的水流声潺潺。
斜阳映照着水面,轻薄的冰块在各处融化。
清澈的水在竹影下碎裂,绿色与波纹交织在一起。
我怎样才能乘着小舟,去探寻那幽静的源头?
注释:
- 微阳:微弱的阳光。
- 动泉脉:泉水流动。
- 涣涣:形容水流的声音,潺潺的样子。
- 斜日:斜射的阳光。
- 著底:照亮水面。
- 轻冰:薄薄的冰。
- 清函:清澈的水流。
- 竹阴:竹子投下的阴影。
- 安得:怎么能够。
- 扁舟:小船。
- 穷源:探寻源头。
- 幽观:幽静的景观。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安得解扁舟”可以看出诗人渴望探寻自然美景的情感,与古代隐士追求自然、远离尘嚣的思想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字仲行,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雪后的春季,诗人目睹了雪融化后的潩水,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雪后观潩水》通过描绘雪后潩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与生机。诗的开头以“微阳动泉脉”引出,展现了初春的阳光如何唤醒沉寂的泉水,生动地描绘出潩水流动的声音。接下来的“斜日著底明”,则通过斜阳的照耀,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展现出阳光与水面交相辉映的美景。
诗中“轻冰随处断”描绘了冰雪融化的过程,象征着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来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同时,“清函竹阴碎,绿与波纹乱”则将自然的细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竹影与水波的组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安详。
最后一句“安得解扁舟,穷源事幽观”表达了诗人渴望乘舟探寻源头的愿望,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幽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微阳动泉脉:微弱的阳光照射下,泉水开始流动,象征新生的开始。
- 远水来涣涣:远处水流的声音,增添了诗句的动感。
- 斜日著底明:斜阳照射,水面明亮,营造出温暖的气氛。
- 轻冰随处断:轻薄的冰在阳光下融化,象征春天的来临。
- 清函竹阴碎:清澈的水流与竹影交错,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绿与波纹乱:绿色与波纹交织,展现生机。
- 安得解扁舟:诗人渴望乘船探索水源,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穷源事幽观:探寻幽静的源头与美景,体现隐逸情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生命的源泉,赋予自然以情感。
- 拟人:通过“动泉脉”、“随处断”等词语,赋予自然以生命的表现。
- 对仗:例如“清函竹阴碎,绿与波纹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渴望在幽静的环境中追寻生命的源头,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泉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代表着自然的美好。
- 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推动万物复苏。
- 竹影:象征清幽与宁静,体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波纹: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流动,体现自然的动态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微阳动泉脉”中的“微阳”指的是什么?
- A. 强烈的阳光
- B. 微弱的阳光
- C. 月光
- D. 星光
-
“清函竹阴碎”中的“竹阴”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的影子
- B. 竹子的花
- C. 竹子的根
- D. 竹子的叶
-
诗人渴望乘船去寻找什么?
- A. 繁华
- B. 美丽
- C. 幽静的源头
- D. 热闹的城市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美,传达出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杜甫《春望》: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对时局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