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

时间: 2025-01-10 23:20:22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白话文翻译:

汴水向东流淌,春天的景色无尽无穷,
隋朝的宫殿已经变成了尘土。
行人不要登上长堤去眺望,
因为春风吹起杨花,令人愁苦得快要死去。

注释:

  • 汴水:指汴河,流经现代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河流。
  • 无限春:形容春天的景色无边无际。
  • 隋家:指隋朝,历史上存在于581年到618年。
  • 宫阙:指宫殿。
  • :比喻衰败、消逝的状态。
  • 行人:过路的人。
  • 长堤:指河边的堤坝。
  • 杨花:指杨树的花絮,春风起时随风飘荡。
  • 愁杀人:形容愁苦得令人窒息。

典故解析:

“隋家宫阙已成尘”提到的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诗人借隋朝的衰落来映射汴河的变迁,暗示历史的无常与人事的苍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48年,卒于公元829年。李益以其擅长五言绝句而闻名,诗风清新俊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汴河曲》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历史更迭时期。诗中通过汴河的春景与隋朝的衰落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诗歌鉴赏:

《汴河曲》以汴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画面,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诗的开头“汴水东流无限春”将读者带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仿佛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然而,接下来的“隋家宫阙已成尘”则如一盆冷水,瞬间将春日的美丽打破,令人感慨历史的无情与时光的流逝。诗人在此通过对比,突出春天的美好与历史的沉重,展现了人们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哀伤。

“行人莫上长堤望”一句,提醒过路人不要去眺望,似乎是一种对往日繁华的无奈和自我保护。最后一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则通过杨花飞舞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愁。整个诗歌在春意与忧愁之间游走,展现了李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汴水东流无限春:描写汴河的春天,水流向东,春天的气息无边无际。
  2. 隋家宫阙已成尘:隐喻隋朝的衰败,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过往。
  3. 行人莫上长堤望:劝说行人不要去长堤上远望过去的繁华。
  4. 风起杨花愁杀人:春风起时,杨花飞舞,带来无尽的愁苦。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美丽与历史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杨花随风飘荡,似乎在诉说人世的忧愁。
  • 象征:杨花象征着逝去的青春与美好。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汴河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无奈,揭示了人事如梦、繁华易逝的深刻主题。

意象分析:

  • 汴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 :代表生命与希望,但也隐含了短暂与无常。
  • 宫阙:象征繁华与权力的消逝。
  • 杨花:代表着青春、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汴河流向哪个方向?

    • A. 西
    • B. 东
    • C. 南
    • D. 北
  2. 诗中提到的隋朝是哪个朝代?

    • A. 唐
    • B. 宋
    • C. 隋
    • D. 明
  3. “风起杨花愁杀人”中“杨花”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逝去的青春
    • C. 繁华的宫殿
    • D. 江河湖海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益的《汴河曲》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两首诗都通过春天的景色来反映历史的沉重,但李益的诗更加强调个人的感受与无奈,而杜甫则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益年谱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