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时间: 2025-01-25 23:21:14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
遣向邻房觅户钩。

白话文翻译:

柿树的叶子在霜冻中变红,秋天的景色更显美丽;
碧蓝的天空如同清水般平静,映衬着红楼的美丽。
窗外有竹子,有人问候;
我派人去邻居的房间寻找那钩子。

注释:

  • 柿叶:指柿树的叶子,秋天变红的颜色,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翻红:形容颜色的变化,指叶子由绿转为红。
  • 霜景:霜冻的景象,表示秋冬交替的时节。
  • 碧天如水:形容天空清澈如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红楼:可能指的是某个美丽的建筑或房屋。
  • 隔窗:指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象。
  • 爱竹:竹子常被人们喜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遣向邻房:派人去邻居家中。
  • 觅户钩:寻找钩子,可能是借指某种事情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约公元 788 - 785年),唐代诗人,字贞白,号青莲,山西人。他以五言诗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创作于诗人访友无果之际,表现了他在秋冬时节的孤独与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诗歌鉴赏:

本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以“柿叶翻红霜景秋”引入,色彩的变化传达了季节的交替,仿佛在暗示诗人内心的感受。接着“碧天如水倚红楼”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红楼与碧天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窗爱竹有人问”,窗外的竹子似乎在提醒诗人他并不孤单,然而,最后一句“遣向邻房觅户钩”却显示出一种无奈的寻觅,诗人虽然渴望与人交流,却无法如愿以偿。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在美丽的外表下,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李益成功地将秋天的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柿叶翻红霜景秋:描绘秋天的到来,柿叶变红,象征着丰收的季节和生命的轮回。
  2. 碧天如水倚红楼:表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景象,红楼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3. 隔窗爱竹有人问:窗外的竹子带来问候,暗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 遣向邻房觅户钩:最后一句则表现出一种渴望与无奈,诗人希望与人交流却未能如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水”,增强了景象的清丽。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柿叶、竹子、红楼等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透出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反映了生命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柿叶:象征着丰收、生命的变化。
  • 红楼:美好、温暖的居所,代表着情感的寄托。
  • 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的人格。
  • :象征着寒冷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柿叶翻红”主要反映了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2. “碧天如水”中的“如水”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3. 诗人通过“遣向邻房觅户钩”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忧伤

答案:

  1. C. 秋
  2. B. 比喻
  3.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杜甫的《春望》则通过春天的景色反映出国家动荡的忧伤,与李益的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益诗集》
  • 相关古诗词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