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一作咏牡丹赠从兄正封)》

时间: 2025-04-27 06:28:29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

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牡丹(一作咏牡丹赠从兄正封)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
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紫色的花蕊虽然还没有开到家,但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欣赏到了盛开的繁华。我才明白年轻时追求名利的地方,眼前所见的繁华其实都是虚幻的。

注释:

  • 紫蕊:指牡丹花的紫色花蕊。
  • 未到家:未能回到家乡。
  • 游客:指来游玩的客人,泛指外来者。
  • 繁华:形容花开时的美丽景象,也可引申为荣华富贵。
  • 年少求名处:年轻时追求名声和地位的地方。
  • 满眼空中别有花:眼前的美丽景象其实都是空幻的,意指名利的虚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迪,号君华,唐代诗人,生于边疆,因其身世与豪放的个性,诗风多变,常以边塞诗著称,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益的游历生涯中,表达他在游历中对人生和名利的思考,尤其是在看到盛开的牡丹时,触发了他对年轻时追求名声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李益的《牡丹》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对美的感受与对名利的思考融为一体。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尚未开到家乡的紫蕊,勾勒出一种未竟之美,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诗人转向外来的游客,生动地刻画出那种繁华的景象,似乎是对他人的一种羡慕与无奈。

而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年轻时追求的名利不过是“空中别有花”,是一种虚幻的追求,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对名利的淡薄。整首诗在描写美丽花朵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李益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紫蕊丛开未到家:描绘了牡丹花蕊的盛开,传达出一种未能归家的惆怅。
  2. 却教游客赏繁华:外来的游客欣赏到的繁华,代表着世俗的繁华与喧嚣。
  3. 始知年少求名处:诗人意识到年轻时对名利的追求是多么的幼稚。
  4. 满眼空中别有花:所见的美丽其实不真实,是一种空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利比作“空中别有花”,揭示其虚幻性。
  • 对仗:首句与次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牡丹的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名利追求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要看清简单的美与复杂的名利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着繁华,代表美好与富贵。
  • 紫蕊:代表着独特的个性和美的追求。
  • 游客:象征着外来者的眼光与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紫蕊”指的是什么? A. 牡丹花的紫色花蕊
    B. 牡丹的叶子
    C. 其他花朵的花蕊
    D. 花的香味

  2. 诗人对名利的看法是? A. 非常向往
    B. 认为是空虚的追求
    C. 认为是人生的目标
    D. 不予理会

  3. 诗中提到的“游客”主要代表什么? A. 本地人
    B. 外来者的欣赏与羡慕
    C. 诗人的朋友
    D. 花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益的《牡丹》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对美与人生的理解上的异同。李益更注重对名利的反思,而白居易则在自然中追求生命的永恒和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