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溪
李益 〔唐代〕
访竹越云崖,即林若溪绝。
宁知修干下,漠漠秋苔洁。
清光溢空曲,茂色临幽澈。
采摘愧芳鲜,奉君岁暮节。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竹林,越过云雾缭绕的山崖,才发现这里的溪水是如此绝妙。
谁能想到在这修长的竹干下面,竟然有一层层洁白的秋苔。
清亮的光辉洒满了山间的曲径,茂盛的色彩映衬着幽静的水面。
我心中惭愧,摘下这芬芳的竹笋,想在岁末时节献给你。
注释:
字词注释:
- 访:拜访,探寻。
- 竹越:越过竹林。
- 云崖:云雾缭绕的悬崖。
- 溪绝:溪水流淌至此处,绝佳的景致。
- 修干:修长的竹干。
- 漠漠:形容空旷、清幽。
- 秋苔:秋天的苔藓,干净清新。
- 清光:清澈的光辉。
- 茂色:茂盛的色彩。
- 幽澈:幽静而清澈。
- 采摘:采集,摘取。
- 愧:惭愧,感到不配。
- 芳鲜:芬芳的竹笋。
- 岁暮节:年末的节日。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岁暮节”可视为对传统节日的呼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体现了送礼的文化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约751年-约818年),字贞白,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曾任职于朝廷。李益以其清新脱俗、自然流畅的风格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竹溪》作于李益的游历过程中,他在竹林溪水边的观察与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岁末之际送礼的情感。
诗歌鉴赏:
《竹溪》是一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寄托情感的诗歌。诗中,李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林和溪水的绝美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优雅。开篇“访竹越云崖”,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探索美景时的愉悦与轻松,接着“宁知修干下,漠漠秋苔洁”,则通过对竹干下苔藓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幽静之美。
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益善于将光与色结合,诗中“清光溢空曲,茂色临幽澈”展现了光影交错之美,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最后的“采摘愧芳鲜,奉君岁暮节”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相结合,通过送礼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祝福,既有情感的深厚,又有礼节的恰当,流露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李益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访竹越云崖:诗人通过“访”字,表达了对竹林的向往,越过“云崖”暗示了对美好景色的追寻。
- 即林若溪绝:此句表明溪水在竹林中流淌,形容溪水的绝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宁知修干下:表达诗人对竹干下的细致观察,暗示了对自然细节的关注。
- 漠漠秋苔洁:通过“漠漠”形容秋天的苔藓,清新而洁白,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清光溢空曲:光辉洒满曲折的小路,构建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氛围。
- 茂色临幽澈:色彩的茂盛映衬在清澈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自然的丰富。
- 采摘愧芳鲜:诗人因采摘鲜美的竹笋而感到愧疚,显示出对友人的敬意。
- 奉君岁暮节:将竹笋作为礼物在岁末时节献给朋友,体现了人际交往的温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林与溪水的美景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隐喻友谊的珍贵。
- 对仗:如“清光溢空曲,茂色临幽澈”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竹笋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岁暮节象征着传统与祝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溪水:象征灵动与清新,表达生命的活力。
- 秋苔:象征宁静与纯洁,表现自然的静谧之美。
- 光:象征希望与温暖,透射出友谊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访竹越云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竹林的向往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恐惧
-
“漠漠秋苔洁”中的“秋苔”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的草
- B. 秋天的苔藓
- C. 冬天的雪
-
诗中采摘竹笋的原因是什么?
- A. 表达对自然的崇敬
- B. 送给朋友的礼物
- C. 自己吃的需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益的《竹溪》与王维的《竹里馆》都描绘了竹林的美景,但李益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为内向,注重个人情感的沉淀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