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引四首》
时间: 2025-01-24 10:1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帝烛荧煌下九天,
蓬莱宫晓玉炉烟。
无央鸾凤随金母,
来贺熏风一万年。
正殿云开露冕旒,
下方珠翠压鳌头。
天鸡唱罢南山晓,
春色光辉十二楼。
万宇灵祥拥帝居,
东华元老荐屠苏。
龙池遥望非烟拜,
五色曈曨在玉壶。
宝祚河宫一向清,
龟鱼天篆益分明。
近臣谁献登封草,
五岳齐呼万岁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宏伟的场景,仿佛在天上,帝王的烛光辉煌照耀着九天。蓬莱宫的清晨,玉炉升起缥缈的烟雾。无央的鸾凤伴随着金母降临,前来庆贺这万年的熏风。正殿的云彩打开,露出了帝王的冕旒,下面的珠翠装饰显得更加辉煌。天鸡啼叫,南山的晨光照亮了十二层楼阁。万宇的灵气汇聚在帝王的住处,东华元老为他推荐屠苏酒。龙池远望,非烟的拜仪,五色的曈曨光彩映照在玉壶中。宝祚在河宫永远保持清明,龟和鱼的天篆更加分明。近臣中谁来献上登封的草案?五岳一起呼喊着万岁的声音。
注释:
- 帝烛:指皇帝的光辉,象征权威和尊贵。
- 荧煌:光辉闪烁。
- 蓬莱宫:神话中的仙境,象征极乐世界。
- 金母:指女娲或其他女神,象征天界的母亲。
- 冕旒:帝王的头冠,象征王权。
- 屠苏:一种传统酒,常在春节时饮用,象征吉祥。
- 天鸡:传说中的神鸡,象征吉祥与晨曦。
- 珠翠:指珠宝和翠玉,象征华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创作背景:
《朝元引四首》是陈陶在一个庆祝盛典或祭祀活动中创作的,表达了对天界的向往与对皇权的尊崇。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宏大的场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唐代盛世的气派和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憧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帝烛”、“蓬莱宫”、“龙池”等,构建出一个神秘而辉煌的天界,既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与神秘的崇拜。
在形式上,诗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给人以流畅的阅读体验。诗中充满了宗教和历史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厚度。如提到的“东华元老”和“屠苏”,不仅是对神话典故的引用,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整首诗以庆典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幸福和繁荣的渴望。诗的最后两句,问谁献登封草,展现了对臣子的期许与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增强了诗歌的整体向上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烛荧煌下九天:描绘了皇帝的光辉照耀整个天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 蓬莱宫晓玉炉烟:朝霞映照下的蓬莱宫,升起的玉炉烟雾,营造出一个仙境般的清晨。
- 无央鸾凤随金母:无央的鸾凤跟随金母降临,象征着神灵的降临和祝福。
- 来贺熏风一万年:祝愿长久的和平与繁荣,熏风象征着温暖和幸福。
- 正殿云开露冕旒:正殿的云彩打开,显露出皇帝的冕旒,突显皇权的威严。
- 下方珠翠压鳌头:珠翠装饰在帝王的头上,象征着富丽堂皇。
- 天鸡唱罢南山晓:天鸡的啼叫,象征着晨曦的到来,寓意着新的开始。
- 春色光辉十二楼:春天的光辉照耀着宫殿,表现出美好的生活气象。
- 万宇灵祥拥帝居:宇宙的灵气聚集在帝王的宫殿,象征着祥和的气氛。
- 东华元老荐屠苏:东华元老推荐屠苏酒,寓意着祝福与吉祥。
- 龙池遥望非烟拜:龙池远望,非烟的仪式,表现出对神灵的敬仰。
- 五色曈曨在玉壶:五色光彩映在玉壶中,象征着美好和璀璨。
- 宝祚河宫一向清:宝祚在河宫永远保持清明,象征着长治久安。
- 龟鱼天篆益分明:龟和鱼的天篆更加分明,表现出神秘与祥瑞。
- 近臣谁献登封草:询问是谁献上登封草案,体现对臣子的期待。
- 五岳齐呼万岁声:五岳共同呼喊着万岁的声音,表现出对国家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帝烛”比喻皇帝的光辉。
- 拟人:如“天鸡唱罢”,赋予天鸡以人的行为。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皇权的尊崇、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神灵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烛:象征权威与尊贵。
- 蓬莱宫:象征理想的神仙世界。
- 鸾凤:象征高贵与神圣。
- 屠苏:象征吉祥与长寿。
- 五岳:象征大自然的伟大与稳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朝元引四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陈陶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蓬莱宫”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仙境
- C. 战争
- D. 自然
-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
- B. 对神灵的敬仰
- C. 失落与悲伤
- D. 自然景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 - 白居易
- 《庐山谣》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朝元引四首》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注重对皇权和神秘的崇拜,而后者则关注于爱情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