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剡原九曲九首 其一 高启 〔明代〕 欲知溪流长,百转来越峤。 舟行安能极,岚路入斜照。 清景不足娱,昔人岂辞诏。 石砚久谁磨,空林闭遗庙。
白话文翻译:
想要知道溪流有多长,它百转千回穿越了山峦。 船行怎能到达尽头,山间小路延伸至斜阳之下。 清幽的景色不足以娱乐,古人岂会拒绝诏令。 石砚久久无人磨墨,空林中的古庙紧闭。
注释:
- 越峤:指越地的山峦。
- 岚路:山间雾气弥漫的小路。
- 清景:清幽的景色。
- 昔人:古人。
- 诏:皇帝的命令。
- 石砚:磨墨用的石制砚台。
- 遗庙:古老的庙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剡原九曲九首》中的第一首,描绘了剡溪的景色和诗人的感慨。剡溪位于今浙江省嵊州市,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溪流,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高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古人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剡溪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溪流的曲折、舟行的无尽、山路的斜照、清景的不足、石砚的久置和遗庙的封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古人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百转来越峤”和“岚路入斜照”等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剡溪的幽深和山路的曲折。而“清景不足娱”和“石砚久谁磨”等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古人的怀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知溪流长,百转来越峤。”:诗人想要知道溪流有多长,它百转千回穿越了山峦,展现了溪流的曲折和山峦的险峻。
- “舟行安能极,岚路入斜照。”:船行怎能到达尽头,山间小路延伸至斜阳之下,表达了舟行的无尽和山路的幽深。
- “清景不足娱,昔人岂辞诏。”:清幽的景色不足以娱乐,古人岂会拒绝诏令,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古人的怀念。
- “石砚久谁磨,空林闭遗庙。”:石砚久久无人磨墨,空林中的古庙紧闭,象征着古庙的荒废和石砚的闲置。
修辞手法:
- 比喻:“百转来越峤”比喻溪流的曲折。
- 拟人:“岚路入斜照”赋予山路以动态。
- 对仗:“清景不足娱,昔人岂辞诏”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剡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古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溪流:象征着自然的曲折和生命的流动。
- 山路:象征着人生的曲折和探索。
- 石砚: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 遗庙:象征着古人的隐逸和历史的遗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转来越峤”中的“越峤”指的是什么? A. 越地的山峦 B. 越地的河流 C. 越地的城市 D. 越地的平原
-
诗中“清景不足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清景的喜爱 B. 对清景的不满 C. 对清景的无奈 D. 对清景的怀念
-
诗中“石砚久谁磨”中的“石砚”象征着什么? A. 文化的传承 B. 历史的沉淀 C. 古人的隐逸 D. 自然的曲折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居的清幽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望岳》:描绘泰山的雄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高启《剡原九曲九首》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高启的诗更多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高启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古代山水诗,是研究古代山水诗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