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士人》

时间: 2025-01-11 10:08:17

花朝清晓雨初收,瑞气祥风满玉楼。

蓬矢重逢三八日,椿龄再祝一千秋。

飞黄去逐冲霄凤,诏紫来从入谷驺。

富贵光荣皆分事,早盾名姓动金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士人
潘牥 〔宋代〕
花朝清晓雨初收,
瑞气祥风满玉楼。
蓬矢重逢三八日,
椿龄再祝一千秋。
飞黄去逐冲霄凤,
诏紫来从入谷驺。
富贵光荣皆分事,
早盾名姓动金瓯。

白话文翻译:

在花朝的清晨,细雨刚刚停歇,
吉祥的气息和祥和的春风充满了玉楼。
在三八节这一天,我们再次相聚,
祝愿长寿的椿龄再祝一千秋。
飞黄腾达的马儿追逐着冲天的凤凰,
紫色的诏书从山谷中传来。
富贵与光荣都是分内之事,
早早地为名声与地位而动心,像金瓯一样珍贵。

注释:

  • 花朝:二月初二,古代称为花朝,是春天的节日,象征着万物复苏。
  • 瑞气:祥瑞的气息,预示着好运。
  • 蓬矢:指代蓬莱仙境的神仙,象征重逢的喜悦。
  • 椿龄:指长寿,椿树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 飞黄:指黄马,象征着飞黄腾达。
  • 冲霄凤:凤凰,象征着高贵与美好的事物。
  • 诏紫:紫色的诏书,象征着皇帝的命令。
  • 金瓯:象征着名声、地位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牥,字季之,号月溪,宋代诗人,擅长咏物抒怀,作品多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喜用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

创作背景:这首《寿士人》写于花朝节,表达了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反映了古代人们重视寿命与祝寿文化的传统。

诗歌鉴赏:

《寿士人》通过描绘花朝清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的氛围。诗中以细雨初歇为开头,瞬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蕴含了生命的复苏和新的希望。紧接着“瑞气祥风满玉楼”,将吉祥的气息与美好的期望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

在“蓬矢重逢三八日,椿龄再祝一千秋”中,诗人表达了对重逢的珍惜与对长寿的祝愿,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这一节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欢庆,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反映了古代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飞黄去逐冲霄凤,诏紫来从入谷驺”,展现了理想中的高贵与荣耀,彰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富贵光荣皆分事,早盾名姓动金瓯”则反映出诗人对名声与地位的思考,带有一丝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在祝福与希望的基调中,融合了人生哲学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朝清晓雨初收”:花朝节的早晨,细雨刚刚停下,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2. “瑞气祥风满玉楼”:吉祥的气息与温和的春风弥漫在华丽的楼宇中,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3. “蓬矢重逢三八日”:在三八节这一天重逢,表达了对朋友的期盼与珍惜。
  4. “椿龄再祝一千秋”:祝愿长寿,长久的生命和幸福。
  5. “飞黄去逐冲霄凤”:比喻追求高远的理想,象征着成功与荣耀。
  6. “诏紫来从入谷驺”:紫色的诏书传来,象征着权威与地位的确认。
  7. “富贵光荣皆分事”:富贵和光荣都是分内之事,强调理应追求的目标。
  8. “早盾名姓动金瓯”:早早地为名声与地位而动心,像金瓯一样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成功与飞黄腾达的马相提并论,生动形象地表达追求理想的决心。
  • 对仗:诗中使用了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使得整首诗韵律和谐,增强了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长寿的祝愿、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反映了古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花朝: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2. 瑞气:象征吉祥与美好。
  3. 飞黄:象征成功与荣耀。
  4. 紫诏:象征权力与地位。
  5. 金瓯:象征名声与地位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花朝”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花朝节
    • C. 中秋节
    • D. 端午节
  2. “瑞气祥风”中的“瑞气”指的是什么?

    • A. 雨水
    • B. 吉祥的气息
    • C. 秋风
    • D. 寒气
  3. 诗中提到的“椿龄”是什么意思?

    • A. 短命
    • B. 长寿
    • C. 年轻
    • D. 富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寿士人》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但《寿士人》更为注重人际关系与祝福,而《庐山谣》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3. 《古诗词讲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