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十日,千花余牡丹。
莫辞连夜剪,犹得及春看。
银烛浅深间,金瓶高下安。
洛中全盛日,见说大如盘。
白话文翻译:
三月的最后一天,百花争艳,尤其是盛开的牡丹。
不要吝惜连夜采剪,这样仍可在春天欣赏。
银烛在浅深的光影中摇曳,金瓶安放得高低有致。
在洛阳的繁华时节,听说牡丹的花大得如同盘子一般。
注释:
- 三月三十日:指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
- 千花余牡丹:指各种花卉中,牡丹仍然盛开。
- 莫辞连夜剪:不要因为劳累而拒绝在夜间剪花。
- 犹得及春看:依然能在春天来临时欣赏到花。
- 银烛:指蜡烛,用银色的蜡烛形容其光亮。
- 金瓶:指盛花的瓶子,形容其材质。
- 洛中全盛日:指洛阳盛开的日子,形容牡丹花的繁盛。
- 见说大如盘:传说牡丹的花朵大得像盘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尤其以花卉和季节变化为题材,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正值百花齐放之时,尤其是牡丹花的盛开。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牡丹作为“花中之王”,更是代表了富贵与繁荣。
诗歌鉴赏:
《三月晦日剪牡丹》是一首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诗作,展现了春天的繁华与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全诗以三月三十日为时间节点,描绘了盛开的牡丹与其他花卉交相辉映的场景。诗的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给人一种清新而明朗的感觉。
“莫辞连夜剪,犹得及春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惜辛劳的决心,体现了对生命瞬间之美的珍惜。诗中提到的“银烛”和“金瓶”则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雅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观察力。
最后一句“见说大如盘”则引出了牡丹的盛况,传达出一种对春天的无限期待与向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状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月三十日,千花余牡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万花争妍,其中牡丹尤为显眼。
- 莫辞连夜剪,犹得及春看:不要因为夜间剪花而感到疲惫,这样仍可以在春天欣赏到盛开的花朵。
- 银烛浅深间,金瓶高下安:在银色烛光的照耀下,金色的花瓶安静地摆放,形成高低错落的美感。
- 洛中全盛日,见说大如盘:在洛阳这个繁华的城市,听说牡丹的花朵大得如同盘子,盛况空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银烛浅深间,金瓶高下安”,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 拟人:通过“莫辞”和“犹得”赋予了植物与时间以情感与生命。
- 比喻:用“如盘”形容牡丹的花,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美丽和庞大的体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牡丹,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之美的崇敬。诗人通过劳动与欣赏的结合,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及时享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着富贵、繁荣和美丽,是春天的代表花卉。
- 银烛:象征着温暖、光明与希望。
- 金瓶:代表着雅致与品位,体现了生活的精致。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春天繁华景象的画面,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时间是几月几日?
- A. 三月三日
- B. 三月三十日
- C. 四月一日
-
诗中“银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代表财富
- B. 代表光明与希望
- C. 代表死亡
-
诗中提到牡丹的花朵有多大?
- A. 大如盘
- B. 大如碗
- C. 大如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相比,潘牥的这首诗更加关注花卉的雅致与劳动的价值,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春雨的感慨与自然的敬畏。两者在情感的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看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