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戍秋兴八首次少陵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0:0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首扶桑倒景斜,金陵王气复中华。
九天阊阖旋云骑,万国衣冠会海槎。
往事虚埋胡塞月,死声又入晋阳笳。
不知何事吴刚斧,自坏银轮斫桂花。
白话文翻译:
回头看扶桑日落的景象,金陵的王气又复兴了中华。
九天的阊阖门外,云骑飞腾,万国的衣冠在海上聚会。
往昔的事迹被虚空埋没,悲鸣又回到了晋阳的笳声中。
不知吴刚的斧头在砍什么,自坏的银轮又去斫桂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地,常用来指代东方。
- 金陵:古称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九天阊阖:指天上的宫阙,象征高远的地方。
- 衣冠:古代指代服饰,象征身份地位的标志。
- 海槎:指海上的船只,象征交流与往来。
- 胡塞月:指异族的月亮,暗指外族的影响。
- 晋阳笳:指古代晋阳(今太原)地的乐器声,象征古老的记忆。
- 吴刚:传说中的人物,负责砍伐桂树。
典故解析:
-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光明和希望。
- 吴刚与桂花:吴刚因犯错被贬,需在月宫砍伐桂树,象征永恒的追求与难以实现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仲联(1864-1920),字友兰,号青山,晚号白云。近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其作品多关注国家兴亡与民族情怀,风格大气磅礴,气韵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丙戍年(1916年),正值社会动荡与国家变革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回首扶桑倒景斜”开篇,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美景,给人以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作者将金陵的王气与中华的复兴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盼望和自信。诗中“九天阊阖旋云骑”描绘了一个宏伟的场景,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万国衣冠会海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开放。
往事的虚埋与在晋阳笳声中再次响起的死声,反映了历史的沉重和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在暗示着对当前局势的不安。最后一句“不知何事吴刚斧,自坏银轮斫桂花”,将古代神话与现实相结合,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流露出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情感丰富而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首扶桑倒景斜:回望东方的扶桑,夕阳映照的景象逐渐倾斜,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金陵王气复中华:金陵作为古都,象征着中华的文化与气脉,复兴之意彰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待。
- 九天阊阖旋云骑:描绘高远的天空,云骑飞舞,象征着宏伟的理想与未来的希望。
- 万国衣冠会海槎:万国衣冠聚集在海上,暗示着中华的开放与包容,展现国际交往的盛况。
- 往事虚埋胡塞月:往昔的事迹在虚无中被埋没,暗指历史的无情与遗忘。
- 死声又入晋阳笳:悲鸣的声音再次回响在晋阳,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
- 不知何事吴刚斧:不知吴刚正在砍伐什么,寓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 自坏银轮斫桂花:银轮自坏,桂花被砍,象征着美好愿望的破灭与对理想的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和词汇上均衡对称,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的交织,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扶桑:象征光明与希望。
- 金陵:代表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 九天阊阖:象征理想与未来的宏伟。
- 万国衣冠:表现中华的开放与包容。
- 吴刚:代表追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指代哪个方向? A. 北方
B. 南方
C. 东方
D. 西方 -
“金陵王气”中“王气”指的是什么?
A. 统治的力量
B. 军事的气势
C. 文化的底蕴
D. 财力的充盈 -
“不知何事吴刚斧”中的吴刚是在做什么?
A. 砍树
B. 砍桂花
C. 砍柴
D. 砍竹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加个人化,展现了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相比之下,钱仲联的《丙戍秋兴八首次少陵韵 其二》则更侧重于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