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引策杖,苔径谁往还。
渐见松树偃,时闻鸟声闲。
豁然喧氛尽,独对万重山。
白话文翻译:
白云引导我走上山路,手握拐杖,苔藓的小径上,谁又能来去自如呢?
渐渐地,松树向我倾斜,时不时听到鸟儿悠闲的鸣叫声。
一切喧闹都随之消散,我独自面对这重重叠叠的山峦。
注释:
字词注释:
- 引策杖:引导我使用拐杖,策杖是指手杖,象征行走的辅助工具。
- 苔径:苔藓覆盖的小路,这里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自然。
- 松树偃:松树倾斜,可能是因为风或年岁,表现出自然的生动。
- 鸟声闲:鸟儿的叫声悠闲而自在,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表示心境的开阔。
- 万重山:层峦叠嶂的山脉,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结合“烂柯山”的背景,可以理解为隐含了隐逸和归隐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迥,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烂柯山”位于浙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传说是“烂柯棋”的发源地。此诗作于游历此地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自然意象,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烂柯山游玩的宁静与孤独。开篇的“白云引策杖”便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人似乎在白云的引导下,踏上了一条通往自然深处的小径。苔藓的小路,隐喻了人迹罕至的幽静与自然的神秘。随着松树的倾斜和鸟声的悠闲,诗人逐渐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心境也随之开阔。最后一句“独对万重山”更是将这种孤独与高远的境界推向了极致,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层次,构图上从细节到全景,逐渐展开,最终以一种空灵的意境结束,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山水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引策杖:诗人借助白云的引导,象征着在自然中游玩的状态。
- 苔径谁往还:表达了对幽静小径的沉思,暗示来往者稀少,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渐见松树偃:随着深入,诗人开始注意到松树的姿态,暗示自然的变化与生动。
- 时闻鸟声闲:鸟声的悠闲使得环境更加和谐,诗人心情愉悦。
- 豁然喧氛尽:内心的喧嚣渐渐消失,表现出一种释然的状态。
- 独对万重山:最后的孤独与壮丽,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白云引导,象征人生的旅途。
- 拟人:松树的倾斜仿佛在与诗人交流,增强了自然的生命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较为工整,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写山水之美,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 苔径:代表了自然的宁静与幽深。
- 松树:象征坚韧和生命的顽强。
- 鸟声:代表自然的生命气息与宁静。
- 万重山:象征浩瀚与壮丽,表现出自然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云引策杖”意指: A. 诗人跟随白云旅行
B. 诗人感到孤独
C. 白云是诗人的朋友
D. 诗人使用拐杖 -
诗中“独对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是: A. 怨恨
B. 喜悦
C. 孤独与敬畏
D. 无所谓 -
诗中的鸟声给人带来的感觉是: A. 喧闹
B. 忧伤
C. 悠闲
D. 紧张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突出山水与心境的关系;而刘迥的《烂柯山四首·最高顶》则将重点放在自然的壮丽和心灵的开阔,表现出更强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