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山登春台,目尽趣难极。
晚景下平阡,花际霞峰色。
白话文翻译:
登上春台眺望山峦,眼前的风景尽是趣味,难以穷尽。
夕阳西下,平坦的田埂上,花丛中映出霞光和山峰的色彩。
注释:
- 望山:远望山峦。
- 登春台:春台,春天的观景台;这里指在春天欣赏风景的地方。
- 目尽趣难极:目尽,眼睛所能看到的;趣,趣味、兴致;难极,难以穷尽。
- 晚景:傍晚时分的景色。
- 下平阡:平阡,平坦的田埂。
- 花际:花丛之间;际,指边际、间隙。
- 霞峰色:霞光映照下的山峰颜色。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春台”可以理解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象征,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唐代诗人常以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春台即为此类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少山,晚号清江居士,生于公元约730年,卒年不详。他是“温庭筠派”的代表之一,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见长,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登台》是钱起一首颇具情趣的山水诗。整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山景,展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首句“望山登春台”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画面。诗人在此处不仅是在描述自然风光,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欣赏。
接下来的“目尽趣难极”,更是体现了他对所见美景的陶醉。这里的“趣”字,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生活的乐趣,暗示了诗人在此刻的心境是愉悦和满足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花丛中的霞光与山峰的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自然美的感悟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山登春台:登上观景台,远望山峦,开篇即引入山水意象。
- 目尽趣难极:眼前的美景尽收眼底,却难以穷尽其趣味,表现出自然的丰富性。
- 晚景下平阡:描绘傍晚的平坦田埂,展现出安静的田园风光。
- 花际霞峰色:花丛中映出的霞光和山峰的色彩,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春台、晚景、花际、霞峰等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丰富而和谐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的美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台: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晚景:象征宁静与安详。
- 花际:花丛中美丽的生活场景,象征生命的活力。
- 霞峰:展现自然的壮丽与变化,象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春台”指的是什么?
- A) 观景台
- B) 山峰
- C) 河流
-
“目尽趣难极”中的“趣”指什么?
- A) 兴趣
- B) 趣味
- C) 趣事
-
此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湖泊
- B) 山水
- C) 田园
答案:
- A) 观景台
- B) 趣味
- B) 山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其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李白的《庐山谣》则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庐山的雄伟气势。两者在风格与意境上与钱起的这首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唐诗在表达自然美时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