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沙庄居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9 04:38:26

翳翳柔桑活,辉辉野水宽。

艺蔬苍芥甲,延客白蒲团。

点缀花粘蔓,稀疏粉束竿。

家风才茗饮,一室听冰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翳翳柔桑活,辉辉野水宽。
艺蔬苍芥甲,延客白蒲团。
点缀花粘蔓,稀疏粉束竿。
家风才茗饮,一室听冰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场景。柔软的桑树茂盛而舒适,宽阔的野水流淌着光辉。种植的蔬菜清新可口,招待客人的蒲团洁白如新。花朵点缀着藤蔓,稀疏的粉色花束挂在竹竿上。家中氛围悠然自得,饮茶谈心之间,能听到外面冰雪融化的声音。

注释

  • 翳翳:指阴影或遮挡,形容桑树的茂密。
  • 辉辉:形容光辉闪耀,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
  • 苍芥甲:苍青色的蔬菜和豆类,甲指外壳,形容新鲜的蔬菜。
  • 白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坐垫,象征待客的热情。
  • 点缀花粘蔓:花朵缠绕在藤蔓上,形容自然的美丽。
  • 稀疏粉束竿:稀疏的粉色花束悬挂在竹竿上,展现一种朴素的乡村风情。
  • 家风才茗饮:家中有良好的风气,饮茶时的谈话充满智慧。
  • 一室听冰寒:在室内可以听到外面冰雪融化的声音,体现了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弇,字子骞,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刘弇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生活和社会风情。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蒋沙庄居十首》是刘弇在乡村居住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珍视与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际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与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自然之美。诗人通过“翳翳柔桑活”与“辉辉野水宽”的描写,塑造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图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对于蔬菜、花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与丰富多彩。“延客白蒲团”则表现了乡村人热情好客的品质,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

诗的后两句“家风才茗饮,一室听冰寒”,则将视角转向室内,突显了人们在清静的环境中与自然的亲密联系。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表达了人在简单生活中获得的深刻感受。

整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与自然的美好,既有生活的真实,也有诗意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翳翳柔桑活:描绘桑树的茂盛生长,给人一种阴凉的感觉。
  2. 辉辉野水宽:形容野外的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广阔而明亮。
  3. 艺蔬苍芥甲:讨论种植的蔬菜生机盎然,象征生活的富足。
  4. 延客白蒲团:通过热情地招待客人,展现了主人家的好客之道。
  5. 点缀花粘蔓:花朵与藤蔓相互缠绕,营造自然的美感。
  6. 稀疏粉束竿:竹竿上悬挂的花束,展现了简朴而自然的乡村生活。
  7. 家风才茗饮:强调家庭的良好风气和茶文化的传承。
  8. 一室听冰寒:在室内聆听外面冰雪融化的声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生活环境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现乡村生活。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诗更加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增强了律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质朴生活的向往与珍视,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着乡村的生机与繁盛。
  • 野水:代表自然的宽广和生命的流动。
  • 蔬菜:象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蒲团:体现了热情好客的家族氛围。
  • 花与藤蔓: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多姿。
  • 冰寒:象征着冬季的宁静与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翳翳”主要描述了什么? A. 光辉
    B. 阴影
    C. 水面

  2. “延客白蒲团”体现了哪种情感? A. 孤独
    B. 热情好客
    C. 忧伤

  3. 诗中的“冰寒”象征了什么? A. 夏天
    B. 冬天
    C. 春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展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刘弇《蒋沙庄居十首》 vs 王维《山居秋暝》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和田园生活,但刘弇更侧重于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的描写,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和个人内心的感悟。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田园诗》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分析,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蒋沙庄居十首 其三》的诗意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