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双双令》

时间: 2025-01-10 21:55:46

风外橘花香暗度。

飞絮绾、残春归去。

酝造黄梅雨。

冷烟晓占横塘路。

翠屏人在天低处。

惊梦断、行云无据。

此恨凭谁诉。

恁情却倩危弦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双双令》
作者: 刘弇 〔宋代〕

风外橘花香暗度。
飞絮绾残春归去。
酝造黄梅雨。
冷烟晓占横塘路。
翠屏人在天低处。
惊梦断行云无据。
此恨凭谁诉。
恁情却倩危弦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渐行渐远的情景,橘花的香气在风中悄然传来,飞舞的柳絮缠绕着残留的春光悄然离去。黄梅雨正在酝酿,清晨的烟雾笼罩着横塘的路,翠绿的山屏障在低处,令人惊梦的行云无从追溯。这样的怨恨又能向谁诉说呢?这份情感却只能借助那弦音的独白来表达。

注释:

  • 橘花:指橘树开出的花,象征春天的气息。
  • 暗度:悄然无声的经过,暗中传来。
  • 飞絮:指柳絮,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流逝。
  • 黄梅雨:指梅子成熟季节的雨,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 冷烟:清晨的薄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横塘路: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 翠屏:指青翠的山屏,代表自然的美景。
  • :美丽的意思,此处指代弦音的婉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弇(生卒年不详),字子文,号云窗,宋代词人,擅长写词,尤其以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词清丽而富有情趣,常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惜双双令》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夏之交。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对逝去时光和情感的惋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诗歌鉴赏:

《惜双双令》是一首典型的词作,展现了刘弇对于自然和情感深刻的理解与细腻的抒发。全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橘花的香气、飞絮的轻盈、黄梅雨的酝酿,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诗中的意象,如“冷烟”、“横塘路”,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象征着人生的岔路与选择。而“此恨凭谁诉”的无奈,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失去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变迁和情感波动时的脆弱与无奈,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变化紧密结合,使得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艺术美感。尤其是最后一句“恁情却倩危弦语”,更是以音乐的意象来传达复杂的内心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外橘花香暗度:外面微风中,橘花的香气悄然传来,暗示春天的气息。
  2. 飞絮绾残春归去:飞舞的柳絮缠绕着残留的春光,表现春天的流逝。
  3. 酝造黄梅雨:黄梅季节的雨正在酝酿,象征着夏天将至。
  4. 冷烟晓占横塘路: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横塘的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5. 翠屏人在天低处:绿色的山屏障在低处,隐喻着山水间的人影。
  6. 惊梦断行云无据:梦中惊醒,行云无从追溯,表达了对过往的迷惘。
  7. 此恨凭谁诉:这样的怨恨又能向谁诉说呢,流露出无奈与孤独。
  8. 恁情却倩危弦语:这份情感只能借助弦音的独白来表达,强调情感的脆弱与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冷烟”、“飞絮”,将物象与情感紧密相连。
  • 拟人:春光、行云等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惋惜和对爱情、人生无常的感叹,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基调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橘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香气。
  • 飞絮:代表春天的短暂与流逝。
  • 黄梅雨:暗示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
  • 冷烟:营造出一种清晨的朦胧感。
  • 翠屏: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人情的复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丰富的情感层次,反映了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絮”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落叶
    D. 冬天的寒气

  2. “此恨凭谁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D. 安慰

  3. “冷烟晓占横塘路”中“冷烟”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寒气
    B. 清晨的薄雾
    C. 春天的花香
    D. 夏天的阳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弇的《惜双双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爱情的思考,但刘弇更关注自然景物与时间的变迁,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视角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