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事
作者: 朱翌 〔宋代〕
春来何事可相关,拨置书丛得少闲。
洗砚谛观鸜鹆眼,焚香仍拣鹧鸪斑。
花开北陌东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间。
俯仰乾坤了无愧,心如枯卉更谁删。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了,有什么事情可以联系呢?我拨开书丛,发现自己闲暇的时间不多。洗净砚台,仔细观察鸜鹆的眼睛,焚香之后,还在挑选鹧鸪的斑纹。花儿在北边的乡间和东边的小路上绽放,而人却在朝三暮四的时间中徘徊。俯仰之间,面对天地,我无愧于心,心境如同枯萎的草木,又有谁来删减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何事:有什么事情。
- 书丛:书籍的丛集,这里指书籍。
- 洗砚:洗净砚台,表明准备写作。
- 鸜鹆:一种鸟,形象生动,可能用以象征心境。
- 焚香:点燃香,通常与静心、修身有关。
- 鹧鸪:一种鸟,常作诗中意象,象征美好与自然。
- 阡外:田间小路外,指自然的环境。
- 朝三暮四:形容人心浮动、变化不定。
典故解析: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原指猴子被喂食时因时间变化而变动的习惯,现在用以形容人心浮动不定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书事》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闲暇与思考,反映了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以及对自我内心的探求。
诗歌鉴赏:
《书事》通过春天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安静而深邃的思考。诗人以“春来何事可相关”开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反思。书籍的存在为诗人提供了少许的闲暇,但同时又暗示了生活的忙碌与琐碎。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洗砚谛观鸜鹆眼”,将细腻的观察融入自然之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珍视。
在诗的中段,焚香与挑选鹧鸪斑的意象,既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又隐含着一种修身养性的追求。花开北陌、东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然而“人在朝三暮四间”,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无奈与迷茫。
最后两句“俯仰乾坤了无愧,心如枯卉更谁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内心的坦然,尽管生活的繁杂与无常,他依然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似乎在说,心底的真实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来何事可相关:春天来了,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呢?
- 拨置书丛得少闲:我拨开书堆,却发现自己闲暇的时间不多。
- 洗砚谛观鸜鹆眼:洗净砚台,仔细观察鸜鹆的眼睛,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焚香仍拣鹧鸪斑:点燃香后,我还在挑选鹧鸪的斑纹,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花开北陌东阡外:花儿在北边的小路和东边的田间绽放,描绘出春天的美景。
- 人在朝三暮四间:人却在变幻不定的时间中徘徊,表现出生活的无常。
- 俯仰乾坤了无愧:俯仰之间,我面对天地没有愧疚之感。
- 心如枯卉更谁删:我的心境如同枯萎的草木,又有谁能够去增减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如枯卉”将心境与枯萎的植物相比较,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如“花开北陌东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在纷杂生活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书丛:代表知识与思考。
- 鸜鹆:象征自然的灵动与观察。
- 鹧鸪:表达对美的向往。
- 花开:生命的绽放与美好。
- 枯卉:象征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朱翌的《书事》是在哪个朝代创作的?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
诗中“朝三暮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生活的浮躁
C. 自然现象
D. 诗人的心情 -
“俯仰乾坤了无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有所愧疚
B. 追求名利
C. 内心坦然
D. 对生活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朱翌《书事》与李白《静夜思》: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但朱翌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感悟,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历史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