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被酒感赋》
时间: 2025-02-04 15:4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 被酒感赋
作者: 徐釚 〔清代〕
官亭日暮,柳绵已著斜阳树。
心情小恶丝千缕。
又值花飞,断送胭脂雨。
唾壶击碎悲难住。
银瓶指点尝清醑。
雄心肮脏高歌去。
袁伏羞呼,醉拍雕阑语。
白话文翻译
在官亭的黄昏时分,柳丝轻柔地垂挂在斜阳的树木上。
我的心情如同细丝般纠缠,烦恼不已。
又恰逢花瓣纷纷飘落,仿佛将那胭脂般的春雨也送走。
我用唾壶击打着,试图打破心中那难以忍受的悲伤。
银瓶指点,尝一尝那清醇的酒。
胸中雄心肮脏,却高歌向前。
袁伏羞愧地呼喊,醉意中拍打着雕花栏杆,诉说着心中的话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官亭:指官员的亭子,这里可能暗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柳绵:柳树上的柔软柳絮,象征着春天和柔美。
- 斜阳:夕阳,给人一种感伤的情绪。
- 胭脂雨:指花瓣落下的样子,像胭脂般的红色,寓意美丽的事物的消逝。
- 唾壶:一种盛水的小器具,用于击打以发声。
- 银瓶:盛酒的瓶子,象征着酒的清醇。
- 袁伏:可能指某位友人,或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名字,增加情感深度。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通过自然景物(如柳树、花瓣)和饮酒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釚,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反思。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生动,常运用自然景物来传达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一个春日的黄昏时分创作,诗人因酒而感触,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官亭的春日黄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官亭日暮,柳绵已著斜阳树”以自然景物引入,营造出一种沉静却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柳绵轻飘,斜阳透过树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接下来的“心情小恶丝千缕”,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像细丝般纠缠不清,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困惑。此句与后文“又值花飞,断送胭脂雨”形成强烈对比,花瓣的飞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对过往美好回忆的哀伤。
“唾壶击碎悲难住”一句,极具表现力,诗人试图通过外力来驱散内心的悲伤,却发现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接下来的“银瓶指点尝清醑”,则是诗人借酒浇愁,试图通过饮酒来寻找片刻的安慰和忘却。
最后几句“雄心肮脏高歌去,袁伏羞呼,醉拍雕阑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纵情高歌、放纵自我的状态,尽管内心充满了杂乱的情绪,但依然要在酒意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结合自然景物和饮酒的元素,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官亭日暮,柳绵已著斜阳树。
描绘黄昏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哀伤的氛围。 -
心情小恶丝千缕。
表达内心复杂的情绪,烦恼缠绕,如细丝般难以解脱。 -
又值花飞,断送胭脂雨。
花瓣飘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的消逝,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 -
唾壶击碎悲难住。
试图用外力打破悲伤,但仍感到无奈。 -
银瓶指点尝清醑。
借酒解愁,试图找到片刻的安慰。 -
雄心肮脏高歌去。
表现出纵情高歌的豪情,尽管内心仍有不堪。 -
袁伏羞呼,醉拍雕阑语。
在醉意中,与友人倾诉心声,表现出一种放纵与无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情小恶丝千缕”,形象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 拟人:花飞与胭脂雨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孤独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在酒意中反思自我、寻找存在意义的过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绵:象征柔美和春天,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斜阳:代表时光流逝,暗含忧伤情绪。
- 花飞: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带有惋惜之情。
- 银瓶:象征酒的清醇,为诗人带来短暂的慰藉。
- 雕阑:象征着诗人的内心独白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绵已著斜阳树”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春天的盎然生机
B. 黄昏的静谧与哀伤
C. 清晨的希望 -
“心情小恶丝千缕”中的“丝”指的是什么?
A. 细腻的情感
B. 细长的线
C. 春天的柳丝 -
诗中提到的“银瓶”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酒的清醇
C. 友谊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以酒为题,表达诗人的孤独与豪情。
- 杜甫《春望》: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的忧虑与国事。
诗词对比:
徐釚的《醉落魄》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通过饮酒抒发个人情感,但徐釚的诗更为细腻,注重内心的复杂情绪,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常识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