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托宿依山寺,开帘薄雾封。
山声摇海月,客梦入秋钟。
泉落赴幽谷,鹤归巢古松。
缅然二三子,遥隔数青峰。
白话文翻译:
在山寺中借宿,轻轻拉开窗帘,薄雾笼罩。
山间的声音伴随着海上的月光,
客人的梦境随着秋钟的声响而进入。
泉水流淌向幽深的山谷,白鹤归巢于古老的松树。
回想起那几位朋友,彼此之间却隔着数座青峰。
注释:
- 托宿:借宿,暂时住在某处。
- 依山寺:依山而建的寺庙。
- 薄雾封:轻薄的雾气笼罩,封闭了视野。
- 山声:山间的声音,可能指风声、鸟鸣等。
- 摇海月:山的声音与海上的月光相互映衬。
- 客梦:旅客的梦境。
- 秋钟:秋天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 幽谷:深邃的山谷,常与幽静、神秘相关。
- 鹤归巢:白鹤飞回自己的栖息地,象征归属和安宁。
- 缅然:回忆、追忆的状态。
- 二三子:指几个朋友。
- 遥隔:遥远的隔离,表达思念之情。
- 青峰:青色的山峰,象征距离的障碍。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鹤”在中国文化中常代表高洁和长寿,常用以象征志趣高远的志向或生活。诗中提到的“秋钟”可以引申为岁月的流逝,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长文,明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体现孤独和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谢长文在某个山寺中的旅途中,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所引发的思考与情感,尤其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整体上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开头的“托宿依山寺,开帘薄雾封”,描绘了一幅朦胧的山寺图景,给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感觉。薄雾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幽静,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营造了一种闲适的氛围。
接下来的“山声摇海月,客梦入秋钟”表现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山间的声音和海上的月亮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诗人通过“客梦”这一意象,将内心的思绪与自然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身处自然中的孤独与沉思。
“泉落赴幽谷,鹤归巢古松”则展现了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归属。泉水流向幽深的谷地,象征着生命的归宿;而鹤的归巢则更加强调了对安宁和归属的渴望。
最后一句“缅然二三子,遥隔数青峰”则是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遥远的距离感和内心的孤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托宿依山寺:表达了诗人暂时寄宿于山中的寺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
- 开帘薄雾封:拉开窗帘,薄雾遮挡了视线,给人以神秘感。
- 山声摇海月:自然的声音与月光交织,形成了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客梦入秋钟:梦境与钟声相连,暗示着时间流逝中的思绪。
- 泉落赴幽谷:泉水流向幽深的谷中,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 鹤归巢古松:白鹤回到古老的松树,寓意归属与安宁。
- 缅然二三子:对友人的回忆,带有一种温暖的情感。
- 遥隔数青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了思念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声摇海月”,将声音与月光结合,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如“泉落赴幽谷”,赋予泉水生命,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孤独与归属感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邃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静谧与高远。
- 月:象征时间流逝和孤独。
- 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清新。
- 鹤:象征高洁与归属。
- 秋:象征成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托宿依山寺”意指: A. 在山中游玩
B. 在山中的寺庙借宿
C. 在山上建房
D. 在山中种田 -
“鹤归巢古松”中的鹤象征: A. 财富
B. 忍耐
C. 高洁与归属
D. 快乐 -
诗中提到的“二三子”指的是: A. 朋友
B. 家人
C. 同事
D. 不认识的人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谢长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
- 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的美景,但谢长文更强调对友人的思念,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
-
谢长文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但杜甫的诗更为直接和感伤,而谢长文则通过自然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谢长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