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时间: 2025-01-23 11:26:38

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染而染妄本虚,
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
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
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染”和“不染”的哲学意义。它表达了一种对虚妄和真实的理解: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而仍然能生发妄念,这本身就是虚妄;即使遭受外界染污,若能做到内心无余,依然能保持本真。既然本质上是虚无的,那么万事万物的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断绝妄念,证得真心的过程又岂会停止呢?非真非妄的状态其实是另一种智慧,反而显得更加迂回。明了真与妄的本质,便不会有任何障碍,自在而明亮的境界就像是珍珠一般。

注释:

  • 不染而染: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但却仍然产生妄念。
  • 妄本虚:妄言妄念本质上是虚幻的。
  • 本虚自是能成事:本质上是虚无的,不妨碍事物的存在与发生。
  • 体净何妨应万殊:内心清净又何妨应对万千差异?
  • 断妄證真:断绝妄念,证得真实的心灵。
  • 非真非妄:既不是绝对的真实,也不是绝对的虚妄。
  • 圆明始是珠:达到圆满明晰的境界就像是珍珠,光亮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清远,宋代著名的禅宗僧人,以其深邃的哲学著称。他的诗作常常结合道理与情感,探讨人生的真谛。

创作背景:

该诗作成于宋代的禅宗盛行时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内心修养与外界纷扰的思考。诗中探讨的“真”与“妄”,是禅宗修行的重要主题,强调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思的余地。开篇即以“染”与“不染”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外界对内心的影响。作者强调,妄念本质上是虚幻的,因此内心的清净才是关键。诗中通过“本虚自是能成事”这一句,提出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暗示着即使一切显现为虚幻,但它们依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的句子:“体净何妨应万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即使外界纷繁复杂,只要内心保持宁静,便能从容应对。此处展现了禅宗思想中“无碍”的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智慧与淡然。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珠”这一象征,暗示了内心的明亮与圆满。作者借用珍珠的形象,表达了达到真理境界后的那种光辉与美丽,仿佛在告诉读者,真实的内心是珍贵而值得追求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染而染妄本虚:强调外在事物的影响是虚妄的。
  2. 染而不染悉无馀:即使被外界所染,但内心保持清净,才是真正的智慧。
  3. 本虚自是能成事:虚幻的事物依然可以成就一些事情。
  4. 体净何妨应万殊:内心清净对待万千差异没有障碍。
  5. 断妄證真心岂息:断绝妄念,获得真实的内心,过程是不断的。
  6. 非真非妄智还迂:对真与妄的执着反而会使智慧变得迂回。
  7.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明了真与妄的本质后,内心才能真正自在和明亮。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染”与“不染”,展示不同心态的差异。
  • 象征:用“珠”象征内心的明亮与圆满。
  • 反复:强调“妄”与“真”的辩证关系。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智慧,通过对“真”与“妄”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哲学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是面对万事万物的关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外在事物的影响。
  • :象征虚幻的念头。
  • :象征内心的明亮和圆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本虚自是能成事”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事物都是虚幻的
    • B. 只要内心清净,虚幻也能成事
    • C. 真实才是唯一的存在
  2. 诗中“断妄證真”强调了什么?

    • A. 停止妄念的重要性
    • B. 追求虚幻的快乐
    • C. 对真相的执着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无题》:李商隐与释清远的诗歌都探讨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但李商隐更多的是通过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来表现,而释清远则注重对哲学的思考与领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禅宗思想与文学》
  • 《诗词鉴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