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
时间: 2025-01-25 17:31:05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舍
作者: 元稹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楚地的乡村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住在茅草屋里,房子的构造简单,茅草盖顶,竹子做梁柱,房屋的缝隙显露无遗。屋外,堤岸斜坡,屋檐低垂,篱笆也无法遮挡肩膀,街道上车辆无法通行。南风在五月肆虐,却没有及时的雨水滋润。虫子吃掉了竹子,茅草也变得干枯,风一吹就会自燃。为了防止火灾,邻里之间互相警惕,白天黑夜都有人巡逻。遗留的火星连绵不断,灾难接连而至。人们痛苦呼喊,急忙砍伐桑树和柘树。旧的茅草屋已被焚毁,新的茅草又刚搭起。前几天洪州的牧官对此非常惊叹。牧民刚刚安顿下来,城镇却纷纷变得如同幻影。高大的官邸相对而立,飞檐翘角遥相呼应。旗亭的泥墙粉刷得鲜艳,佛庙的瓦片青翠如鸳。这样的事情尚未结束,而那位官员早已辞去职务。有客人从洪州而来,洪民至今仍在借住。可惜他们心急如焚,忙于劳作没有空闲。台观已建得不少,工人们也因工作过多而感到委屈。我希望能去他乡长住,三季都务农耕作。收成后在城镇居住,先筹备房子庭院。启闭房门皆在规定之内,公私也能互相借用。材料的使用不应强求,劳役也有固定的价格。不让人滥用权力,粗略安排以防寒冷和酷暑。火灾到来时,陈郑的百姓安然无恙。谁能继承这份名声,名流世代相传。五袴的事我早有耳闻,所言并非虚假。
注释:
- 楚俗: 指楚地的风俗习惯。
- 茅舍: 用茅草搭建的小屋。
- 竹梁栋: 竹子做的横梁和屋顶结构。
- 边缘堤岸: 指屋外的堤岸。
- 檐楹: 屋檐和柱子。
- 篱落: 篱笆。
- 街衢: 街道。
- 南风五月盛: 指南风在初夏的强劲。
- 竹蠹: 指破坏竹子的虫子。
- 防虞: 防止意外。
- 巡警: 巡逻的警察。
- 遗烬一星然: 指留下的一点火星。
- 洪州牧: 指洪州的地方官。
- 台观: 指观景台。
- 五袴: 五袴指古代士人的服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他在政治上曾任职,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田园生活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时期,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中通过描写茅草屋的形象,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反思,反映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诗歌鉴赏:
《茅舍》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元稹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呈现了楚地乡村的景象。诗中描写的茅草屋,虽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显示了乡村的朴素与真实。诗的开头以“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引入,直入主题,表现出楚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南风盛行、时雨不降,暗示了自然环境对农民生存的重大影响。尤其是“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感慨,也隐喻了农民的辛苦与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表达了对官方管理的无奈与批判。通过“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的描写,展现了火灾频繁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民为防火灾而不得不付出的辛劳。诗末部分提到的“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与条件。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对乡村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描述楚地的风俗与居住环境,强调茅草屋是人们的普遍居所。
-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进一步描写茅草屋的构造,显示出其简陋和缺陷。
-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通过边缘堤岸的斜度与屋檐的低矮,表现出环境的恶劣。
-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篱笆无法遮挡肩膀,街道也无法通行,展示生活的不便。
-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描绘自然的极端天气,反映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显示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反映出人们为防火而付出的努力与辛劳。
-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火星的遗留与灾难的连锁反应,强调了火灾的严重性。
-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人们急于救火,表现出对生活的焦虑。
-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旧的茅草屋被毁,新的又重新搭起,显示出生活的无奈。
-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提到洪州牧官的感叹,说明外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牧民刚安顿,城镇却繁忙如幻影。
-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官邸的高大与贫民窟的对比,显示出社会的不平等。
-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描述官府和宗教建筑的华丽,反衬出民众的困苦。
-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事情尚未结束,治理的官员却已辞职。
-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客人从洪州到此,显示出社会的流动性。
-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对乡民的同情,他们忙于劳作没有时间休息。
-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反映出建筑的繁多与工人们的辛苦。
-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表达出诗人希望在他乡安居乐业的愿望。
-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先解决居住问题,再进行农作。
-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生活与工作互相借用,表明生活的交融。
-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使用材料与劳动力的合理安排。
-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强调生活的基本需求,维护基本的生存权利。
-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灾难来临时,陈郑的百姓依然安然。
-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反思谁能承接这份名声,展示对后世的期待。
-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表达对名望的追求,强调自己的诚实。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遗烬一星然”通过火星比喻隐患的存在,形象生动。
- 拟人: “迎风自焚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行为,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出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同时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舍: 象征贫困与简单的生活。
- 南风: 代表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影响。
- 竹蠹: 体现了生活中的危机与威胁。
- 火灾: 反映出社会动荡与无常。
- 官邸: 显示出社会的不平等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南风五月盛”意指什么?
- A. 自然环境的变化
- B. 农作物丰收
- C. 人民的安乐生活
-
填空题: 诗人希望能够在他乡长住,主要是因为_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巡警劳昼夜”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 (对/错)
答案:
- A
- 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 两位诗人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白居易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
- 杜甫与元稹: 杜甫的诗作更倾向于对国家与民族的忧虑,而元稹则更多地聚焦于个体的生活困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