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驾观讲武诗》
时间: 2025-01-27 04:13:5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从驾观讲武诗
作者: 庾信 〔南北朝〕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校战出长杨。兵栏入鬬场。置阵横云起。开营鴈翼张。门嫌磁石碍。马畏铁菱伤。龙渊触牛斗。繁弱骇天狼。落星奔骥騄。浮云上骕骦。急风吹战鼓。高尘拥贝装。骇猿时落木。惊鸿屡断行。树寒条更直。山枯菊转芳。豹略推全胜。龙图揖所长。小臣欣寓目。还知奉会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斗场景,从长杨出发到达战场,布阵如同云彩般升起,马匹害怕锋利的铁菱,龙渊与牛斗之类的战斗,落星照亮奔腾的骏马,浮云掩映着天马。急风吹动战鼓,尘土高飞,令人惊异的猿猴从树上落下,惊鸿在空中频频断行。寒冷的树枝更加挺直,山上的菊花在枯萎中却显得更加芬芳。胜利如豹般迅猛,龙图象征着高贵,小臣们欣喜地观看,最终能够向国家献上丰厚的礼物。
注释:
- 校战:校正、训练军事阵列。
- 长杨:长杨指长杨河,古地名。
- 兵栏:兵器、士兵的栅栏。
- 鴈翼:像大雁的翅膀,形容布阵的形状。
- 磁石:比喻阻碍物。
- 铁菱:指战场上的利器。
- 龙渊:象征深厚的战斗力量。
- 骕骦:指特出骏马。
- 急风:急促的风声,暗示战斗的紧迫。
- 高尘:战斗中扬起的尘土。
- 豹略:迅速的胜利。
- 龙图:象征权贵或显赫的地位。
- 会昌:指盛会的美好局面。
典故解析:
本诗中多次提到的“龙渊”和“豹略”均为古代传说中的象征,龙代表着力量与权威,而豹则象征着快速与敏捷。诗中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战斗的激烈与士兵的勇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描写战争场景,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战乱频繁。庾信身处这种环境,他的创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兵的英勇。
诗歌鉴赏:
《从驾观讲武诗》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古诗,描绘了战斗的壮阔场面。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与无畏。开篇即以“校战出长杨”引入,迅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似乎能听见战鼓声与马蹄声。诗中“急风吹战鼓”的描写,传达出战斗的激烈与紧迫,令人心潮澎湃。此外,诗中对自然的描绘,如“浮云上骕骦”,不仅渲染了战争的背景,还反映了士兵们在战斗中所承受的压力与挑战。整首诗虽描写的是战争,但在细节上却流露出对生命与胜利的渴望。这种矛盾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校战出长杨:开场即表明是要进行军事演习。
- 兵栏入鬬场:士兵们整齐列队进入战斗场地。
- 置阵横云起:布阵如同云层般升腾,形象生动。
- 开营鴈翼张:展翅如大雁,象征着阵形的广阔。
- 门嫌磁石碍:形容战场上的阻碍与挑战。
- 马畏铁菱伤:马匹对于锋利武器的畏惧,突显战斗的危险。
- 龙渊触牛斗:龙与牛斗,象征着力量与勇气的较量。
- 繁弱骇天狼:即便是弱小的也能让猛兽感到惊恐。
- 落星奔骥騄:流星般的骏马,展现速度与力量。
- 浮云上骕骦:高空中浮云掩映着美丽的天马。
- 急风吹战鼓:急促的风声与战鼓的节奏相辅相成。
- 高尘拥贝装:尘土飞扬,战场的壮丽景象。
- 骇猿时落木:猿猴被惊吓而从树上掉落,增添了紧张感。
- 惊鸿屡断行:如惊鸿般的瞬间,战斗的迅速与变化。
- 树寒条更直:寒冷的树木在战斗中显得更为挺拔。
- 山枯菊转芳:尽管身处逆境,菊花依然绽放芬芳。
- 豹略推全胜:如豹一般的迅速胜利,象征战斗的成功。
- 龙图揖所长:高贵的象征,显示出胜利的荣耀。
- 小臣欣寓目:小臣们欣喜地观看,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
- 还知奉会昌:最终能够向国家献上丰厚的礼物,象征着成功的归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开营鴈翼张”,将阵形比作大雁,生动形象。
- 拟人:如“马畏铁菱伤”,赋予马匹人的情感与反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士兵的英勇与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激昂的语调,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力量与权威的象征。
- 豹:速度与敏捷的象征。
- 马:勇敢与战斗的象征。
- 云:变幻与不确定的象征。
- 菊:坚韧与美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庾信
C. 杜甫
D. 白居易 -
填空题:诗中提到“急风吹战鼓”,这种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__的氛围。
-
判断题:诗中“龙渊触牛斗”主要是描绘战争的惨烈。(对/错)
答案:
- B
- 战斗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观沧海》——曹操
诗词对比:
- 《从驾观讲武诗》与《夜泊牛渚怀古》:前者侧重于战争的壮观,后者则表达了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情怀,两者均体现了强烈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庾信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