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谢德操席上次卢守)》

时间: 2025-01-24 20:29:19

银烛映红衫,薄暮新梳洗。

一笑奉宾欢,未解东君意。

回廊月转初,忆趁良宵会。

喜事在明年,剧饮拚先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烛映红衫,薄暮新梳洗。
一笑奉宾欢,未解东君意。
回廊月转初,忆趁良宵会。
喜事在明年,剧饮拚先醉。

白话文翻译:

在银烛的映照下,我的红衣衫显得格外美丽,薄暮时分刚刚梳洗完毕。
我微微一笑,奉上酒杯,欢庆的气氛中却不懂东风的意图。
回廊中月光初升,我想起了那良宵的聚会。
喜事将会发生在明年,让我们痛痛快快地饮酒,尽情地喝醉。

注释:

  • 银烛:指银色的蜡烛,象征着灯光和温馨的气氛。
  • 红衫:红色的衣衫,表示喜庆和美丽。
  • 东君:指春天的象征,通常与春风有关,隐喻着美好时光的来临。
  • 回廊:指院落中的走廊,暗示幽静的环境。
  • 良宵:美好的夜晚,通常指欢乐的聚会时光。
  • 剧饮:痛快地喝酒。

典故解析:

“东君”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象征,指代春天和新生的希望。它常常与温暖和生机勃勃的意象相联系,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词作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场景,情感细腻,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宴席之上,场景描绘了欢庆的气氛。诗人在宴会中感受到的欢乐与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宴会场景,诗人在温暖的烛光下,身着红色衣衫,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开头两句通过“银烛映红衫”营造了温馨而热烈的氛围。在薄暮时分,经过精心梳洗的诗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紧接着的“一笑奉宾欢”则表达了诗人对宾客的热情款待,展现了宴席上的欢愉气氛。虽然诗人一时未能理解“东君”的意图,似乎透露出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与渴望,暗示着一种对未来变化的无奈与期待。

“回廊月转初,忆趁良宵会”通过明月的意象,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时光,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感。最后一句“喜事在明年,剧饮拚先醉”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喜事的期待,同时也渗透出对当下醉生梦死的追求,形成了对比,突显了诗人在欢庆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当下欢愉的享受,又有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烛映红衫:银色蜡烛的光辉映照在红色衣衫上,创造了一个温暖而美丽的画面。
  2. 薄暮新梳洗:薄暮时分,刚刚梳洗完毕,展现出一种清新和优雅。
  3. 一笑奉宾欢:微笑着向客人敬酒,营造出热情友好的氛围。
  4. 未解东君意:虽欢愉,却对春天的意图感到茫然,暗含对未来的思索。
  5. 回廊月转初:月光刚刚升起,暗示夜晚的开始,增添了诗的氛围感。
  6. 忆趁良宵会:想起过去欢乐的聚会,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7. 喜事在明年:对未来的期待,暗示着生活的希望。
  8. 剧饮拚先醉:强调当下尽情享乐的态度,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银烛与红衫的搭配,用光影对比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东君的意图被赋予人性,增加了情感深度。
  • 对仗:如“银烛映红衫,薄暮新梳洗”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宴会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烛:象征温暖、欢愉的气氛。
  • 红衫:代表喜庆与美丽。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回忆。
  • 喜事:代表未来的美好期待。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诗歌整体的情感基调,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银烛映红衫”中“银烛”指的是什么?
    A. 银色的器皿
    B. 银色的蜡烛
    C. 银色的衣服
    D. 银色的酒杯

  2. 诗中提到的“东君”指的是哪个季节的象征?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3. “剧饮拚先醉”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的什么态度?
    A. 忧愁
    B. 尽情享乐
    C. 节制
    D. 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花间集》:温婉细腻的词作,描绘了生活的美好与爱情的甜蜜。
  • 《如梦令》:同样具有宴席和温馨气氛的作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郭应祥的《生查子》在描绘宴席气氛时,李清照更多表现的是对爱恋的细腻,而郭应祥则结合了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生活、时间和情感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