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五》
时间: 2024-09-19 20:4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睡架荼蘼红刺软,雾中桄蔽轻纨。
几番觅钏坐花间。香山未暖,石炭捣烟寒。
薄絮装衣萦背胛,空悬辟冻金环。
武溪雪净尚征蛮。杜鹃声杳,莫是未教还。
白话文翻译:
在柔软的睡架上,荼蘼花的红色如同刺绣,雾气中,轻纱似的桄榔树遮蔽着。
我几次寻觅着钏(指耳环)坐在花丛中,香山尚未暖和,石炭的烟雾依然寒冷。
薄薄的絮状衣服萦绕在背上,空中悬挂着未化的冻金环。
武溪的雪已经融净,仍在征战外敌。杜鹃的叫声渐渐消逝,难道是还未教我归来?
注释:
- 荼蘼:一种花,春天开花,象征美好与柔情。
- 桄:指桄榔树,一种热带植物,常生长在湿润地区。
- 钏:指耳环,古时女子常佩戴。
- 香山:可能指某个地点,带有春暖花开的意象。
- 石炭:用作燃料,象征寒冷和不适的环境。
- 薄絮装衣:形容衣服薄而轻,像絮状物,给人寒冷的感觉。
- 辟冻金环:形容金环在寒冷中未能化冻,象征着某种束缚或未解的情感。
- 武溪: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个战场或地名,暗示仍在征战的状态。
- 杜鹃:一种鸟,声调凄婉,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字子升,号白云山人,晚号青松山人。毛奇龄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广泛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临江仙》是毛奇龄在春季时节所作,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爱情和战乱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融合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对时局的思考。首句描绘了睡架上柔软的荼蘼花,展现春日的宁静与美丽。接着,诗人几次寻找耳环坐在花丛中,展现了他寻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随着“香山未暖,石炭捣烟寒”的描写,诗人对冷暖变化的敏感使得整个情景瞬间转向,表现出一种隐隐的不安和对过去的怀念。
“薄絮装衣萦背胛”展现出诗人对寒冷的感受,而“空悬辟冻金环”则暗示着未解的情感和内心的孤独。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用“武溪雪净尚征蛮”表达了对历史战乱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杜鹃声的消逝则象征着对归来的渴望与思念。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心境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睡架荼蘼红刺软:描绘了春季的柔美景象,荼蘼花的颜色鲜艳而柔软,给人以惬意的感受。
- 雾中桄蔽轻纨:桄榔树在雾气中轻轻遮挡,如同轻纱,营造出朦胧的美感。
- 几番觅钏坐花间:诗人多次寻找耳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香山未暖,石炭捣烟寒:表现出春寒料峭的感觉,暗示生活的不易。
- 薄絮装衣萦背胛:衣物轻薄,给人寒冷的感受,体现出诗人对生活艰辛的体会。
- 空悬辟冻金环:未解的情感和孤独感,金环象征着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
- 武溪雪净尚征蛮:反映历史战乱的背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杜鹃声杳,莫是未教还:杜鹃的叫声渐渐消失,反映出诗人对归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薄絮装衣”比喻衣服轻薄,暗示寒冷。
- 拟人:杜鹃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思念之情。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不屈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荼蘼: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柔情。
- 桄榔:代表热带的气候与生活环境。
- 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香山:暗示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武溪:代表历史背景下的战乱与动荡。
- 杜鹃:象征离别、思念与归属感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荼蘼”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动物
D. 一种食物 -
“香山未暖,石炭捣烟寒”中的“香山”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寒冷
C. 温暖
D. 战斗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爱情的思念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清明》 -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临江仙》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 《春夜喜雨》则通过描写春雨滋润万物,展现出对春天的赞美,情感上更为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中国古诗词名作赏析》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