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样花 其二
陌上风光浓处,
繁杏枝头春聚。
艳态最娇娆,
堪比并,东邻女。
红梅何足数。
白话文翻译:
在田间小路上,春天的美景愈发浓厚,繁盛的杏花在枝头竞相开放。它们的艳丽姿态最为动人,堪比那东邻家的女子。红梅的美丽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注释:
- 陌上:指田间小路。
- 风光浓处:形容春天的景色浓郁。
- 繁杏:盛开的杏花。
- 娇娆:形容花朵的婀娜多姿。
- 东邻女:指邻居家的女孩,象征青春美丽。
- 红梅:指红色梅花,常用来象征坚韧与美丽。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东邻女”的意象可以联想到古代诗歌中对美丽女子的赞美。在古代文学中,杏花和梅花常常作为春天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复苏与美好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生于宋代,字子美,号云溪,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百花齐放之时,李弥逊通过描绘杏花的盛开,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十样花 其二》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诗的开头“陌上风光浓处”便引入了春天的氛围,生动地描绘了田间小路两旁花木繁茂的景象。接着,诗人以“繁杏枝头春聚”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生机,杏花的盛开带来了浓厚的春意。
“艳态最娇娆,堪比并,东邻女”一句,诗人通过对杏花的比拟,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欣赏。这里的“东邻女”不仅是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春天生命力的赞颂。最后一句“红梅何足数”则是对另一种花的淡化,暗示了在春天的繁花似锦中,红梅的美丽已显得微不足道,突出了杏花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以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陌上风光浓处”:在田间小路上,春天的美景十分浓厚,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 “繁杏枝头春聚”:杏花在枝头繁盛地开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艳态最娇娆”:杏花的美丽姿态是最为动人的。
- “堪比并,东邻女”:杏花的美丽可以与邻居家的姑娘相媲美。
- “红梅何足数”:红梅的美丽在这时显得不足以与杏花相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杏花的美丽与邻家女子相提并论,强调了花的娇美。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显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杏花,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生命力和美丽。
- 东邻女:象征青春和女性的美丽。
- 红梅:象征坚韧与不屈,但在此显得不够突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陌上”指的是哪里?
- A. 城市
- B. 田间小路
- C. 山上
- D. 河边
-
“艳态最娇娆”中的“娇娆”意思是?
- A. 强壮
- B. 婀娜多姿
- C. 普通
- D. 严肃
-
诗中提到的“红梅”与“繁杏”相比,哪个更受赞美?
- A. 红梅
- B. 繁杏
- C. 都一样
- D. 无法比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李弥逊的《十样花 其二》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而李白则通过壮阔的景象表现出对祖国的眷恋。两者同样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