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钱申伯山堂之咏》

时间: 2025-01-27 04:09:31

净坊秋色老苍官,檐额飞云细可攀。

客梦偶随疏雨断,僧游长带暮钟还。

似闻遗锡藏银地,亲见高人住骨山。

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坊秋色老苍官,檐额飞云细可攀。
客梦偶随疏雨断,僧游长带暮钟还。
似闻遗锡藏银地,亲见高人住骨山。
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净坊的苍老和宁静,檐前的云彩轻巧而可攀。梦中客人偶然随着细雨的飘散而断,僧人则在傍晚的钟声中游荡。仿佛听闻那遗留下来的法器藏在银色的土地里,亲眼见到高人栖息在如骨的山上。在寒冷的江边,我愁苦地想要归去,却只能在青色的峰峦中遥望那双鬟。

注释

  • 净坊:指一个清静的地方,可能是寺院或隐士的居所。
  • 苍官:形容老旧的建筑或官员,带有沉稳与古朴之意。
  • 飞云:指空中的云彩,形容轻盈飘逸。
  • 客梦:指游子或客人的梦境。
  • 疏雨:细密而稀疏的雨。
  • 长带:长时间的游荡。
  • 遗锡:遗留下来的法器,象征着高人的教诲或传承。
  • 骨山:形容山峦的形态,可能暗指高人隐居的地方。
  • 寒江:指寒冷的江水,象征归路的艰难。
  • 双鬟:古代女子的发式,形象化地描绘了心中牵挂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诗词,尤其在描绘秋景和抒发孤独情感方面有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常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晚期,正值他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之际。诗人在秋天的景色中感受到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无奈。

诗歌鉴赏

《次韵钱申伯山堂之咏》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以秋色为背景,结合梦境和现实,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孤独感。诗的开篇“净坊秋色老苍官”便营造了一种清冷与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老旧而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客梦”和“疏雨”将梦境和现实巧妙结合,描绘出自己在孤独中游荡的状态。

在诗中,作者似乎在追忆往昔,思念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似闻遗锡藏银地”一句引入了对高人教诲的向往,表达了对智慧与真理的渴望。最后两句“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则是情感的高潮,表现出一种难以归去的哀愁,和对故人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深邃的情感世界,反映出一个孤独者在秋天的内心挣扎,既是对人生的感慨,也是对美好往昔的留恋,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净坊秋色老苍官:描绘一个宁静的秋日,苍老的建筑与环境,传达出一种岁月的沧桑。
  2. 檐额飞云细可攀:形象地描绘云彩轻盈飘逸,营造出一种遐想的空间。
  3. 客梦偶随疏雨断:梦境与现实互相交织,细雨象征着游子孤独的心境。
  4. 僧游长带暮钟还:僧人的游荡与钟声的回响,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哲思。
  5. 似闻遗锡藏银地:借遗物引出对高人智慧的追慕,象征着精神的寻求。
  6. 亲见高人住骨山:直接表述对高人隐居地的向往,增加了情感的真实感。
  7. 愁绝寒江归去路:表现出归路艰难,愁苦的心情。
  8. 乱峰青处望双鬟:以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骨山”比作高人的隐居之地,增加了诗的意象深度。
  • 对仗:如“客梦”和“僧游”,展示了诗歌的工整美。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色与孤独,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智慧与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凋零与思念。
  • :象征自由与梦想。
  • 寒江:象征归路的艰难与孤独。
  • 双鬟:代表对故人的思念与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净坊秋色老苍官”中的“净坊”指的是什么? A. 一个清静的地方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酒

  2. “似闻遗锡藏银地”中的“遗锡”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高人的法器
    C. 一种食物

  3. 最后两句“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与思念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弥逊的孤独情感相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展现出一种宁静与心灵的和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归属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