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居杂咏十首》
时间: 2025-04-28 07:3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秋杂花远,眷此霜下杰。明金委珞璎,宝璐缀环玦。依依风递兰,皓皓日穿雪。若无夭冶姿,不受众目悦。共杯泛其英,揽之肠为结。谁能踵高门,持以浣中热。
白话文翻译:
深秋时节,杂花凋零,心中眷恋这霜下的奇花异草。华丽的金器上镶嵌着瑶光,珍宝的璐石上缀满环佩。微风轻轻拂过,兰花摇曳生姿,皎洁的阳光透过白雪。若不是那娇美的姿态,如何能吸引众人驻足欣赏?举杯共饮这美酒,仿佛肠中也为之结缘。谁能走进高门大院,留住这份温暖的情意?
注释:
- 穷秋:指深秋,花已经凋谢。
- 杂花远:杂乱的花已远去,意在表达秋天的凋零。
- 霜下杰:霜降后仍然存在的美丽植物。
- 明金:指明亮的金属,可能是饰品或器物。
- 珞璎:指珠宝,形容其光彩夺目。
- 宝璐:珍贵的璐石。
- 依依:形容轻柔飘动。
- 皓皓日穿雪:形容阳光透过雪的景象。
- 夭冶姿:指美丽的姿态。
- 共杯泛其英:共同举杯,抒发情感。
- 踵高门:形容高门大院,象征高贵的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风格细腻、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常透出对自然的独特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思。李弥逊的诗多描写秋冬之景,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创作背景:
《秋居杂咏十首》是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凋零。开篇“穷秋杂花远”一句,便设定了诗的背景,深秋的时节,杂花已经凋谢,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眷此霜下杰”则透露出诗人对残留美好的眷恋。诗中多次运用比喻与形象的描绘,如“明金委珞璎,宝璐缀环玦”,通过华丽的意象,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从对外界美的描绘转向内心的思考,“若无夭冶姿,不受众目悦”,它提醒我们,外表的美丽并非唯一吸引人之处,内在的精神与情感同样重要。最后一联“谁能踵高门,持以浣中热”,则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思考,虽身处高门大院,但温暖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对人生、对情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艺术性,给人以丰富的解读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穷秋杂花远:深秋的杂花已经凋零,表现出一种孤寂与凋谢之感。
- 眷此霜下杰:对霜下依然存在的美丽植物充满了眷恋与赞美。
- 明金委珞璎,宝璐缀环玦:华丽的金属与珍宝的描绘,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依依风递兰,皓皓日穿雪:微风中兰花摇曳,阳光穿透雪花,展现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自然景象。
- 若无夭冶姿,不受众目悦:美丽的姿态是吸引众人目光的关键,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
- 共杯泛其英,揽之肠为结:共同饮酒,形成情感的纽带。
- 谁能踵高门,持以浣中热:即使身处高门大院,温暖的情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凋零比作一种美的消逝。
- 拟人:风中兰花的摇曳赋予了生命。
- 对仗:如“明金委珞璎,宝璐缀环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慨,强调外在美与内在情感的统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天: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短暂。
- 杂花: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尽管短暂却值得珍惜。
- 霜:常与寒冷、孤独相关联,隐喻生命的脆弱。
- 兰花:象征高雅与纯净的美。
- 金器与宝璐:象征着物质的华美与价值,反映了对外在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明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金属饰品
C. 一种饮料
D. 一种花卉
- 诗中提到的“明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
填空题:
- 诗中“若无夭冶姿,不受众目悦”的意思是___。
-
判断题:
- ( ) 诗人在这首诗中只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没有涉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答案:
- B
- 外表的美丽并非唯一吸引人之处。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弥逊与王维在描写秋天时的不同风格。王维的作品常带有禅意与宁静,而李弥逊则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美的追求。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