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麻姑山东涉千堆垄至射亭宿黄氏新馆 杨冠卿 〔宋代〕
姑山锁灵坛,千阜如堆玉。 山回路转间,射亭见新筑。 主人雅好事,借我南窗宿。 一梦到无何,梦觉黄粱熟。
白话文翻译:
姑山镇守着神秘的祭坛,无数山峰如同堆积的玉石。 山势回环,道路蜿蜒,忽然间看到了新建的射亭。 主人非常喜欢做有趣的事情,让我在他的南窗下过夜。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无何有之乡,醒来时,黄粱美梦已经熟透。
注释:
- 姑山:指麻姑山,位于今江西省。
- 灵坛:指祭祀的神坛,这里可能指麻姑山的宗教或文化圣地。
- 千阜:形容山峰众多。
- 堆玉:比喻山峰如同堆积的玉石。
- 射亭:指新建的亭子,可能是供人休息或观赏的地方。
- 雅好事:喜欢做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
- 无何:指无何有之乡,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国度。
- 黄粱熟:比喻美好的梦境或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梦境的深刻体验。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麻姑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麻姑山时,受到山中美景的启发,以及在新建的射亭中过夜的经历,结合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麻姑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峰如玉、道路蜿蜒、新筑的射亭等意象,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美丽。诗中“一梦到无何,梦觉黄粱熟”一句,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梦境的叙述,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姑山锁灵坛,千阜如堆玉。”: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景象,姑山镇守着神秘的祭坛,山峰众多如同堆积的玉石,形象生动。
- “山回路转间,射亭见新筑。”:描述山势回环,道路蜿蜒,忽然间看到了新建的射亭,增添了旅途中的惊喜。
- “主人雅好事,借我南窗宿。”:主人喜欢做有趣的事情,让作者在他的南窗下过夜,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 “一梦到无何,梦觉黄粱熟。”:作者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无何有之乡,醒来时,黄粱美梦已经熟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千阜如堆玉”用玉石比喻山峰,形象生动。
- 对仗:“山回路转间,射亭见新筑”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麻姑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梦境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姑山、灵坛、千阜、堆玉、射亭、南窗、无何、黄粱。
- 文化内涵:姑山和灵坛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传统有关,千阜和堆玉描绘了山峰的壮丽,射亭和南窗体现了旅途中的惊喜和主人的热情好客,无何和黄粱则象征着理想境界和美好的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姑山”指的是什么地方? A. 江西省 B. 湖南省 C. 广东省 D. 福建省
- “千阜如堆玉”中的“千阜”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河流 C. 树木 D. 石头
- 诗中的“射亭”是什么? A. 新建的亭子 B. 古老的亭子 C. 射箭的地方 D. 祭祀的地方
- “一梦到无何,梦觉黄粱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满足 B. 对理想的向往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1. A 2. A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冠卿的《麻姑山东涉千堆垄至射亭宿黄氏新馆》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但杨冠卿的诗更侧重于对梦境的叙述,而苏轼的赋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