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

时间: 2025-02-04 15:36:45

太学时观礼,东方晓色分。

威仪何棣棣,环珮又纷纷。

古乐从空尽,清歌几处闻。

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

圣上尊儒学,春秋奠茂勋。

幸因陪齿列,聊以颂斯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
作者: 滕珦 〔唐代〕

太学时观礼,东方晓色分。
威仪何棣棣,环珮又纷纷。
古乐从空尽,清歌几处闻。
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
圣上尊儒学,春秋奠茂勋。
幸因陪齿列,聊以颂斯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太学(国学)进行的观礼仪式,早晨的曙光透过东方的天空。仪式的威严庄重,周围的环佩声此起彼伏。古老的乐曲在空中回荡,清脆的歌声在某些地方传来。六和(指六种乐器的合奏)在远处吹奏,九奏(指九种乐器的演奏)则伴随着行云而动。皇上尊崇儒学,春秋时期的名士们都受到厚待。能够陪伴在这样的盛典之中,真是幸事,借此机会我也来颂扬这些文化。


注释

字词注释

  • 太学:古代最高的学府,专门培养官员。
  • 威仪:威严的仪态。
  • 棣棣:形容威严雄壮的样子。
  • 环珮:指佩戴的玉器,发出声响。
  • 古乐:古代的音乐。
  • 六和:指六种乐器的合奏。
  • 九奏:指九种乐器的演奏。
  • 圣上:指皇帝。
  • 春秋:指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 :奠定、奠基。

典故解析

  • 春秋:指《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强调尊重儒学的传统。
  • 六和九奏:古代音乐的分类,强调乐器的和谐与统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滕珦,唐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或社会为主,风格清新,多有哲理。

创作背景: 在唐代,国学的地位逐渐上升,国家重视儒学教育。诗人在观礼仪式上,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学的观礼场景,展现了唐代对儒学的尊重与重视。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东方晓色”、“威仪何棣棣”、“古乐从空尽”等,构建出一种庄重而又神圣的氛围。在这样的场合中,古乐与清歌交织,代表着古老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通过“圣上尊儒学,春秋奠茂勋”一联,诗人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也体现了国家重视人才与文化的宏伟蓝图。最后一句“聊以颂斯文”则是诗人自谦的表达,尽管自己的地位微不足道,但仍愿意为这份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思考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学时观礼:在太学期间观看礼仪,表明诗人身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
  2. 东方晓色分:晨曦初露,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3. 威仪何棣棣:礼仪的威严庄重,显示出场合的隆重。
  4. 环珮又纷纷:佩戴的玉器声声作响,增添了气氛的庄重感。
  5. 古乐从空尽:古老的音乐在空中悠扬而逝,传达出古文化的沉淀。
  6. 清歌几处闻:清晰的歌声从不同地方传来,渲染出热闹的场景。
  7. 六和成远吹:六种乐器合奏,声音远远飘荡,象征着和谐与统一。
  8. 九奏动行云:九种乐器演奏伴随着云彩的流动,描绘出音乐的自由与流动。
  9. 圣上尊儒学:皇帝尊崇儒学,强调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10. 春秋奠茂勋: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被重视,表明历史的深远影响。
  11. 幸因陪齿列:感到幸运能够参与其中,表达谦逊。
  12. 聊以颂斯文:借此机会颂扬文化,传达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与象征:用“古乐”、“清歌”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流动。
  • 对仗:如“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个乐器的描述,增强了音乐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观礼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儒学和古代文化的崇敬,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曦:象征希望与新生。
  • 威仪:象征庄重与尊贵。
  • 古乐:象征文化的传承。
  • 清歌:象征人们对美好文化的向往。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太学的作用是什么? A. 农业教育
    B. 官员培养
    C. 兵器制造
    D. 诗歌创作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六和”指的是__种乐器的合奏。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儒学的轻视。(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文化的关注。
  • 李白的《将进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酒文化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滕珦《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杜甫《春望》
    • 两者都反映了对国家和文化的思考,但滕珦更注重于礼仪场合的描绘,而杜甫则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