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实丹烈士无尽庵遗集用原作寒夜枯坐韵题后》

时间: 2025-02-04 15:48:10

无尽争传烈士名,英灵河岳共幽明。

诗文慧业千秋定,贯索沈冤一昔成。

太息伯仁逢世变,低徊叔宝自神清。

临风直压山阳笛,从此长淮水不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尽争传烈士名,英灵河岳共幽明。
诗文慧业千秋定,贯索沈冤一昔成。
太息伯仁逢世变,低徊叔宝自神清。
临风直压山阳笛,从此长淮水不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烈士周实丹的追思,传颂他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名声。他的英灵与大自然的河山相互辉映。诗歌和文学的成就将永恒流传,而那些冤屈的真相最终会被揭开。作者感叹伯仁(指阮籍)在世道变迁中感到无奈,叔宝(指王勃)则在低沉中保持内心的清明。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长淮河水波动不平静的感慨,象征着内心的激荡与纷扰。

注释:

  • 无尽:没有尽头,指烈士的名声和影响力。
  • 烈士名:指英勇牺牲为国的烈士的名字。
  • 英灵:指死去的英雄灵魂。
  • 太息:叹息,表示对现实的无奈。
  • 伯仁:阮籍,魏晋时期的诗人,因其悲观的诗风而被提及。
  • 叔宝:王勃,唐代诗人,以其才华而著称。
  • 山阳笛:山阳是一个地方,笛声象征着忧伤情绪。
  • 长淮水不平:长淮河的波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汉章,近代诗人,活跃于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常以历史人物作为引子,抒发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周实丹烈士的追思之际,正值国家动荡、民众苦难之时,王汉章通过对烈士的赞美,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烈士周实丹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提到“无尽争传烈士名”,显示出烈士的重要性和不屈的精神,接着通过“英灵河岳共幽明”描绘出烈士的英灵与自然的融合,强调了其精神的永恒。接下来的“诗文慧业千秋定”,则是对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反映出诗人与烈士精神之间的共鸣。诗中提到的伯仁和叔宝,作为历史人物,折射出诗人对个体命运与历史潮流的思考,表现了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清明。结尾处的“长淮水不平”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述,更是对内心波动的象征,突显了诗人在面对历史与个人命运时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尽争传烈士名:烈士的名字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永世流传,显示出对英雄的崇敬。
  2. 英灵河岳共幽明:烈士的英灵与自然相互辉映,表达出对其伟大精神的赞美。
  3. 诗文慧业千秋定:文学成就将永恒流传,体现了文学对历史的铭记功能。
  4. 贯索沈冤一昔成:揭示了历史的冤屈最终会被揭开,反映出对真相的渴望。
  5. 太息伯仁逢世变:感叹历史的变迁对个体的影响,引出对阮籍的思考。
  6. 低徊叔宝自神清:王勃在困境中保持清明,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7. 临风直压山阳笛:笛声象征情感的低沉与忧伤,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8. 从此长淮水不平:长淮河的波动象征内心的不安,突显出历史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英灵河岳”、“诗文慧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长淮水不平”比喻内心的波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以“山阳笛”象征忧伤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烈士周实丹的追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英雄精神的崇敬,探讨了个体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烈士:代表英雄牺牲的精神。
  • 英灵:象征不灭的灵魂。
  • 河岳:自然景象的伟大与恒久。
  • 诗文:文学成就的象征。
  • 长淮水:象征历史与内心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尽”是指什么?

    • A. 时间
    • B. 烈士的名声
    • C. 诗的篇幅
  2. “长淮水不平”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灾难
    • B. 历史的波动
    • C. 内心的激荡
  3. 伯仁与叔宝分别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刘备
    • B. 阮籍、王勃
    • C. 李白、杜甫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对比,二者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念,但王汉章更多地集中在对烈士精神的追思与社会现实的反映。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流派与发展》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