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7:30:08

断岸平沙水绕洲,小溪都入大溪流。

渔翁贩得鱼虾卖,日日鸣榔船步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 其二
作者: 祁顺 〔明代〕

断岸平沙水绕洲,小溪都入大溪流。
渔翁贩得鱼虾卖,日日鸣榔船步头。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平坦的沙滩上,水流环绕着小洲,小溪都汇入了大溪流。渔夫捕到鱼虾出售,天天在船头敲打着榔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断岸:指河岸断裂的地方,形容水边的地貌。
  • 平沙:平坦的沙滩。
  • :指水中露出水面的陆地。
  • 渔翁:指捕鱼的老人,泛指渔民。
  • 贩得:指捕到并出售。
  • 鸣榔:用榔头敲击,发出声响。
  • 船步头:船头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渔民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水乡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劳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祁顺,明代诗人,生活在水乡地区,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渔业生活和水乡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竹枝歌 其二》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渔民的生活状态。诗中“断岸平沙水绕洲”的描写,展现了水流环绕的小洲,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乡图景。这种自然景象不仅美丽,也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接下来的“渔翁贩得鱼虾卖”,则将目光转向了勤劳的渔民,他们在自然的馈赠中辛勤劳作,展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日日鸣榔船步头”的句子,带出了渔民日常生活的节奏,榔头的敲打声仿佛成为了水乡的乐曲,传递着生活的韵律。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渔民的劳动声,感受到那份宁静而又充实的生活。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渔民的生活展现了人们在水乡的真实情感,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岸平沙水绕洲:描绘了水乡优美的自然景色,水流环绕着小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小溪都入大溪流:表现了水的流动性,暗示着生活的交融与变化。
  • 渔翁贩得鱼虾卖:展示了渔民的生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
  • 日日鸣榔船步头:传达了渔民辛勤工作的声音,反映出生活的规律与节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渔翁贩得鱼虾卖”,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水流和渔民的关系被描绘得生动而有情感,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水乡渔民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勤劳生活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和流动,代表着自然的生生不息。
  • :代表着自然中的小岛屿,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渔翁:象征着勤劳和智慧,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断岸平沙”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A. 高山
    B. 沙滩
    C. 森林
    答案:B

  2. “日日鸣榔船步头”中,鸣榔的意思是什么?
    A. 敲打声
    B. 风声
    C. 水声
    答案:A

  3. 本诗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A. 农民的田园生活
    B. 渔民的捕捞生活
    C. 商人的交易生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歌子》:描绘渔民生活的经典作品,主题相近。
  • 《江南春》:同样展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诗词对比:

  • 《竹枝歌 其二》 vs. 《渔歌子》:两首诗都描绘了水乡的生活,但《竹枝歌 其二》更侧重于渔民的日常生活,而《渔歌子》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渔民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水乡文化与诗歌》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