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屏晚眺》

时间: 2025-02-04 16:10:26

瞥见城南列画屏,登临遥望醉眸醒。

四围远树低平野,一角斜阳上小亭。

古寺钟鸣僧罢饭,幽林风定鸟梳翎。

归途回首沧茫里,十二峰头不断青。

意思解释

银屏晚眺

原文展示

瞥见城南列画屏,
登临遥望醉眸醒。
四围远树低平野,
一角斜阳上小亭。
古寺钟鸣僧罢饭,
幽林风定鸟梳翎。
归途回首沧茫里,
十二峰头不断青。

白话文翻译

透过眼前,看到城南的画屏,
登上高处遥望,使我醉眼清醒。
四周远处的树木和低平的田野,
一角斜阳照在小亭子上。
古寺的钟声响起,僧人已吃过饭,
幽静的树林中,微风停息,鸟儿在梳理羽毛。
回归的路上,回首那无尽的苍茫,
十二座峰头依然青翠不断。

注释

  • 瞥见:一瞬间看到,形象生动。
  • 列画屏:形容城南的山峦如同画屏般美丽。
  • 醉眸醒:形容从美景中感受到的清醒与陶醉。
  • 斜阳:太阳即将落下时的光线。
  • 古寺:历史悠久的寺庙。
  • 钟鸣:寺庙中钟声的响起。
  • 僧罢饭:僧人吃完饭,意指生活的宁静。
  • 幽林:幽静的树林。
  • 梳翎:鸟儿在整理羽毛的动作,象征安逸。
  • 沧茫里:辽阔的景象。
  • 十二峰头:指远处的山峰,象征不断的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缪宝娟是清代的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

创作背景

《银屏晚眺》创作于清代,诗中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傍晚,远眺自然美景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银屏晚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开篇的“瞥见城南列画屏”即以视觉的瞬间捕捉了城南的自然风光,给人一种美丽的画卷感。接着,诗人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醉人的画卷,令人陶醉。

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诗人也融入了人文情感,例如“古寺钟鸣僧罢饭”,细腻地刻画出僧人生活的宁静与安详,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这里的钟声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象征着一种内心的宁静。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回首归途,看到远方的“十二峰”,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感慨。十二峰的青翠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诗人在此刻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

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瞥见城南列画屏:以开阔的视野描绘出城南美丽的自然景观。
  2. 登临遥望醉眸醒:通过登高望远的动作,表达出一种陶醉于自然美景的清醒感。
  3. 四围远树低平野:描绘四周的自然环境,树木与田野的和谐相处。
  4. 一角斜阳上小亭:斜阳照射的小亭子,增添了画面的温暖与静谧。
  5. 古寺钟鸣僧罢饭:古寺的钟声与僧人的生活交织,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6. 幽林风定鸟梳翎:描绘出幽静的树林和鸟儿的悠闲,展现自然的和谐。
  7. 归途回首沧茫里:回首归途的感慨,暗示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8. 十二峰头不断青:最后以山峰的青翠结束,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画屏”比喻自然美景,形象生动。
  • 对仗:如“幽林风定鸟梳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鸟儿“梳翎”,赋予动物以人的动作,增添生动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南:象征着自然美与人文的结合。
  • 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温暖的归属感。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 十二峰: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斜阳”象征着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年轻的朝气
    C. 黑暗的来临
    D. 春天的温暖

  2. “古寺钟鸣”的意图是什么? A. 表达对历史的怀念
    B. 体现僧人的生活状态
    C. 强调自然的宁静
    D. 表达时间的流逝

  3.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人生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家庭的眷恋
    D.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与缪宝娟的《银屏晚眺》都描绘自然美景,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缪宝娟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 李白的《庐山谣》与缪宝娟的作品相比,更注重豪放与壮丽,而《银屏晚眺》则表现出一种细腻与温柔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