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时间: 2025-02-04 16:21:19

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

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

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

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
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
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
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

白话文翻译:

我渐渐感到人生岁月的流逝,夜晚窗前只有一盏幽暗的灯光。
读书的习惯已经废弃,漫漫长夜变得虚度,守护边塞却无人共享这丰盈的秋天。
病痛的牙齿怎能吃得起米饭和肉呢,残弱的身体只想着做件冬衣。
重阳节我躺着看登高的朋友,手中满把茱萸却只能独自感到忧愁。

注释:

  • :指岁月悠久,感叹时光流逝。
  • 愔愔:形容静谧的样子,指窗前的幽暗。
  • 护塞:指守卫边塞,通常是指边疆的将士。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传统习俗是登高和插茱萸。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用于插戴,象征健康和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种形式。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以及个人的遭遇。

创作背景:

《秋夜》创作于陆游晚年,诗中流露出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忧虑,反映了他晚年身体衰弱、理想未竟的心情。

诗歌鉴赏:

《秋夜》是陆游在晚年时写的一首诗,诗中渗透着浓厚的秋意与个人的忧愁。诗的开头,诗人感慨岁月的流逝,伴随着孤灯映照着窗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自述已不再读书,漫漫长夜变得虚度,似乎在表明他对往昔读书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提到病痛使他无法享受美食,身体的虚弱使他只想为自己做一件温暖的衣裘,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能为力与渴求温暖的情感。最后,诗人提到重阳节,虽然身边有朋友却只能感到孤独与愁苦,手中的茱萸象征着重阳的习俗,但此时却成为了他忧愁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静谧与个人的孤独,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哲理和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岁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觉人间岁月遒:随着年纪的增大,感受到人世间的时光流逝。
  2. 愔愔窗户一灯幽:窗前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3. 读书已废虚长夜:不再读书,漫漫长夜显得虚度无益。
  4. 护塞无共负盛秋:守卫边疆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这丰盛的秋天。
  5. 病齿何堪食粱肉:因疾病而无法享受美味的粮食和肉。
  6. 残躯惟念制衣裘:衰弱的身体只想着如何做一件保暖的衣裘。
  7. 重阳卧看登高侣:在重阳节,躺着看着伙伴们去登高。
  8. 满把茱萸只自愁:手中握着茱萸,心中却充满了愁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夜”、“一灯”、“茱萸”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情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秋夜:象征着生命的末期与孤独的思考。
  • 窗户与灯光:象征着孤独的内心世界,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 茱萸:重阳节的象征,代表着传统习俗与个人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对岁月的感受是?

    • A) 愉快
    • B) 愤怒
    • C) 感慨
    • D) 无所谓
  3. 诗中“满把茱萸只自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兴奋
    • D) 无聊

答案:

  1. B) 重阳节
  2. C) 感慨
  3.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陆游《秋夜》和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皆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孤独的情感,但陆游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无力与忧愁,而杜甫则是对亲情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