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3:1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诗二首 其一
作者: 曹丕 〔魏晋〕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条漫长的秋夜,北风呼啸,带来凉意。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我披上衣服,起身在房中彷徨。彷徨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很久,白露沾湿了我的衣裳。我俯身看清澈的水面,又仰望明亮的月光。银河横亘,流向西方,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草虫在夜里悲鸣,孤雁独自向南飞翔。我心中满是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绵绵不绝。我多么希望能够飞翔,却没有翅膀;我想渡过那条河,却没有桥梁。向着风长叹,仿佛要断绝我的心肠。
注释:
- 漫漫:形容夜长而无尽。
- 烈烈:形容风势猛烈。
- 展转:辗转反侧,形容无法安睡。
-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 白露:指秋季的露水,象征清冷。
- 天汉:指银河。
- 三五:星宿名,指天上的星星。
- 郁郁:形容忧伤沉闷。
- 欲济河无梁:想渡河却没有桥,比喻无能为力。
典故解析:
- 白露:秋季的节气之一,象征寒意和孤独。
- 天汉:古代对银河的称呼,常用以描绘夜空的辽阔与星星的明亮。
- 草虫鸣:虫鸣的声音代表着秋夜的寂寞与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丕,字子桓,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文学家,诗人,尤其擅长古诗和赋。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事关切,风格多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夜,曹丕经历了政治斗争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无奈。诗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杂诗二首 其一》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曹丕在孤独秋夜中的思索与怀念。开头的“漫漫秋夜长”带出了夜的漫长与孤寂,北风的“烈烈”更是渲染了环境的冷清。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表现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从个人的孤独感转向对自然的观察,清水的波光与明月的光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的意象,既映射了诗人的孤独,也隐喻了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与无助。
最后几句“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寄托着对于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示了曹丕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厚功底与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漫漫秋夜长:描绘了秋夜的漫长,暗示着孤独。
- 烈烈北风凉:北风的凉意,加深了夜的寒冷。
- 展转不能寐:表现了诗人的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 披衣起彷徨:起身披衣,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 彷徨忽已久:反复徘徊,时间不知不觉过去。
- 白露沾我裳:白露的寒意渗入衣裳,映射内心的孤寂。
- 俯视清水波:观察水面,表现出对自我状态的沉思。
- 仰看明月光:明月象征思乡与希望。
- 天汉回西流:银河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三五正纵横:星星的排列,暗示着宇宙的广阔。
- 草虫鸣何悲:虫鸣声中透出悲伤。
- 孤雁独南翔:孤雁的南飞,象征着孤独的旅程。
- 郁郁多悲思:思绪沉重,忧伤积聚。
- 绵绵思故乡:思乡情愈发强烈。
- 愿飞安得翼:渴望自由,欲飞而不能。
- 欲济河无梁:想渡过河却没有桥,表现无助感。
- 向风长叹息:长叹一声,表达内心的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 比喻:将银河比作流动的河流,增强意象的美感。
- 拟人:草虫的鸣叫被赋予悲伤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秋夜:象征孤独与思念。
- 白露:象征寒冷与凋零。
- 明月:象征思乡与希望。
- 银河: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孤雁:象征孤独的旅途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诗人想要渡过的河代表什么?
A. 自由
B. 归属
C. 难以逾越的障碍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白露”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冷清
C. 欢乐
D. 繁荣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对历史和故乡的回忆。
诗词对比:
- 曹丕的《杂诗二首 其一》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自然与孤独,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静谧,曹丕则强调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思念。
- 王维的诗中常有“空灵”的意象,而曹丕则用“草虫鸣”与“孤雁”传达更直接的情感。
参考资料:
- 《魏晋诗歌选》
- 《曹丕诗文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