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时间: 2025-01-11 10:10:16

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

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作者:皎然 〔唐代〕

一磬寒山至,
凝心转清越。
细和虚籁尽,
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
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
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
真声何起灭。


白话文翻译

一声磬音从寒冷的山中传来,
使人心神凝聚,音色清越动人。
细腻的和声在空中消散,
泉水声轻轻环绕而出。
在这夜色中吟唱更显漫长,
停下心来,韵律难以断绝。
幽静的僧人悟得深厚的定力,
归来的客人忘却了遥远的分别。
在这寂静无物的境地,
真声又是如何起伏消散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种打击乐器,多用于寺庙中,类似于钟。
  • 寒山:指凉爽而幽静的山,象征着清静的环境。
  • 凝心:集中心思。
  • 虚籁:空中的乐声或回响。
  • 悬泉:高悬的泉水,形象优美。
  • 幽僧:指隐居的僧人,通常代表清净和智慧。
  • 真声:真实的音响,指内心深处的感悟。

典故解析

本诗在意境上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尤其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提及的“幽僧”和“真声”暗示了修行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真理的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约公元710-770年),字天锡,号澄江,唐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和禅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皎然在妙喜寺时,因送别朋友吕评事而作。夜晚的寺庙安静无声,磬声清晰,让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夜晚的磬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开篇的“一磬寒山至”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幽静的环境,磬声如同山中传来的回响,清晰而又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在这里将“凝心转清越”结合,强调了音乐对情感的影响,透过磬声,心灵得以洗涤,浮躁的思绪随之沉淀。

接下来的“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虚籁”意指空灵的乐声,结合“悬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在耳边回荡的水声与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在夜色中吟唱,韵律悠长,似乎让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两句“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则引出了哲理的思考。在这种极度的宁静中,声音的存在与消逝成为了思考的核心,诗人探讨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幻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深刻的禅宗思想。整首诗不仅是对夜晚宁静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磬寒山至:磬声从寒冷的山中传来,暗示了一种清冷的气氛。
  2. 凝心转清越:声音让人心情沉静,变得清澈而悠远。
  3. 细和虚籁尽:细腻和谐的乐声在空中消散。
  4. 疏绕悬泉发:泉水轻声环绕,形成自然的音乐。
  5. 在夜吟更长:夜晚的吟唱显得更加悠长。
  6. 停空韵难绝:停下心来,音韵仿佛难以断绝。
  7. 幽僧悟深定:隐居的僧人对内心的领悟与平静。
  8. 归客忘远别:归来的客人忘却了离别的忧伤。
  9. 寂历无性中:在寂静无物的境地。
  10. 真声何起灭:真实的声音又为何会起伏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磬声和泉水声比作心灵的宁静。
  • 拟人:将“真声”赋予人性,暗示其内在的思想与情感。
  • 对仗:如“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在音乐和自然中寻求解脱与智慧的思想。诗人通过夜晚的磬声,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清净与和谐的音乐。
  • 寒山:代表宁静、孤独的环境。
  • 悬泉: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流动。
  • 幽僧:代表内心的智慧与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幽、智慧的空间,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思考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磬寒山至”中的“磬”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花
    • C. 一种鸟
  2. 诗中“幽僧”代表什么?

    • A. 归客
    • B. 隐居的修行者
    • C. 普通人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友情
    • B. 自然
    • C. 内心宁静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夜晚思念与历史的交织。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描写夜晚的思乡情感。

诗词对比

  • 皎然与王维:皎然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王维则在山水间融入更多哲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者都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皎然更为直接而细腻,王维则更具深远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