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

时间: 2025-01-11 09:58:59

七石配七贤,隐僧山上移。

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

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

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

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

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石配七贤,隐僧山上移。
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
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
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
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
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

白话文翻译:

七块石头配合七位贤人,隐居的僧人们在山上迁移。
石头的性格各自磊落,君子们又高尚而奇特。
禅宗的服饰应当破损,坐着的客人帽子也可以破坏。
夜晚靠着树影与月光,白天倾斜着风吹动的竹枝。
凝聚的质料需要追求雕琢,表面的顽固需要用黑色的火焰来对待。
隐秘的火焰和玉石也会有害,块状的石头却仍然长在这里。

注释:

  • 七石配七贤:指七块石头与七位贤人相互对应,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隐僧:指隐居的僧人,强调其隐逸与清高。
  • 磷缁:这里的“磷”指明亮的火焰,“缁”则是黑色,合起来暗指黑暗中的火焰,需要用心去对待。
  • 佚火玉:隐喻着看似珍贵却可能带来危害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不甚详尽,主要以诗歌创作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山水和隐逸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深切感悟。诗中描绘的石头和贤人,象征着理想的品德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通过描绘七块石头与七位贤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崇高追求。诗中所描绘的石头性格磊落,象征着高尚与坚定的品格,而贤人的高奇则表现了人们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诗人通过“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从整首诗来看,皎然通过对石与贤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诗中提到的“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则引导读者思考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外表的修饰与内在的真实之间的矛盾。最后的“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则揭示了即使是看似美好的东西,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带来伤害,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应保持清醒与警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石配七贤:七块石头象征七位贤人,强调他们的相互映衬。
  2. 隐僧山上移:隐居的僧人们在山上迁移,表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3. 石性殊磊落:石头的性格各异,磊落而坚定。
  4. 君子又高奇:君子们的品德高尚而奇特,表明其不凡之处。
  5. 跂禅服宜坏:禅宗服饰应当破损,暗示着对物质的淡泊。
  6. 坐客冠可隳:坐着的客人的帽子也可以破坏,强调内心的自由。
  7. 夜倚月树影:夜晚依靠在树影下,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8. 昼倾风竹枝:白天竹枝随风倾斜,描绘自然的动感。
  9. 集质患追琢:追求品质的雕琢,表明对内在的追求。
  10. 表顽用磷缁:表面顽固需要用火焰来对待,强调对待顽固事物的态度。
  11. 佚火玉亦害:隐秘的火焰与玉石可能会带来伤害,提醒人们警惕。
  12. 块然长在兹:块状的石头仍然在这里,象征着持久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石头与贤人的比喻,强调人格的高尚。
  • 对仗:各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警惕外在的诱惑与危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稳定的品格。
  • :象征高尚的人格与智慧。
  • :象征清幽与宁静。
  • 风竹: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动感。
  • :象征内心的激情与危险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七石配七贤”,这表达了什么样的关系?

    • A. 物质与财富
    • B. 理想人格与精神追求
    • C. 友情与爱情
  2. “跂禅服宜坏”这句的意思是?

    • A. 禅宗的服饰应当华丽
    • B. 禅宗的服饰应当破损
    • C. 禅宗的服饰应当保养
  3. 诗中“火”象征了什么?

    • A. 物质的追求
    • B. 内心的激情与危险
    • C. 友情的温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皎然《七贤石诗》的比较: 两首诗均描绘了隐逸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但王维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皎然则侧重于理想人格的彰显。王维的诗更具画面感,而皎然的诗则更具哲理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