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冷》

时间: 2025-04-27 06:41:04

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白话文翻译:

树木环绕着宽阔的池塘,月光下的影子显得格外丰盈;村庄里,砧声和笛声在风中交织,隔着缭绕的藤萝。西亭的翠色被薄薄的余香笼罩,整夜的愁绪如同败落的荷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砧板,指的是打击物品的工具,这里指村中打谷的声音。
  • :水边的小船停泊处,暗示村庄的宁静。
  • 风萝:指缠绕在树上的藤萝,风吹过时,藤萝轻轻摇动,形成一种空灵的感觉。
  • 翠被:翠色的覆盖物,形容亭子的环境清幽。
  • 馀香薄:残留的香气很轻薄,暗示着即将消散的美好。

典故解析:

  • 荷花: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清雅和纯洁,但这里却用“败荷”来表达失落和愁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少陵野老,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象而著称。他的诗风多变,常用典故和隐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夜冷》创作于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那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他的诗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夜冷》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诗作,李商隐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沉重。开篇以“树绕池宽月影多”展现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月光洒在池塘上,树影摇曳,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周围的美景却无法掩盖内心的愁苦。

“村砧坞笛隔风萝”一句,描绘了村庄的生活气息,砧声和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活的画面,但这种生活的美好在“隔风萝”的描写下显得有些遥远。这里的“隔”字传达出一种距离感,似乎美好的声音与内心的愁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通过“翠被”和“馀香薄”的描写,表现出亭子的幽静与香气的淡薄,似乎在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正在消逝。而“败荷”则是全诗的情感核心,象征着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充满了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惋惜,情感深邃而细腻,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树绕池宽月影多:树木环绕着宽阔的池塘,月光照在水面上,形成丰富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
  2. 村砧坞笛隔风萝:村子里,打谷的声音和笛声穿插在一起,却被风中的藤萝隔开,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但又显得有些遥远。
  3. 西亭翠被馀香薄:西亭被翠色的植物覆盖,残余的香气显得薄弱,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渐渐消逝。
  4. 一夜将愁向败荷:整夜的愁绪如同败落的荷花,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比作“败荷”,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失落。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村砧坞笛隔风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赋予其情感,使得景与情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同时展现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与坚韧。
  • :代表着宁静与深邃,暗示内心的情感深处。
  • 月影:象征着美好与孤独的交织。
  • 败荷:象征着失去、衰退与惋惜。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情感丰富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树绕池宽月影多”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热闹的村庄
    B. 静谧的自然景象
    C. 纷乱的街道

  2. “败荷”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新生
    B. 美好
    C. 失落与惋惜

  3. 诗人通过哪些元素表达了内心的愁苦? A. 自然景象
    B. 村庄生活
    C. 所有上述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夜冷》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描绘了夜晚的情绪,但李商隐更注重内心的愁苦,而杜甫则通过对兄弟的思念传达出更为深沉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解读》
  • 《李商隐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