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景》

时间: 2025-01-27 04:18:05

衮风柳絮乱溪桥,一抹轻烟野外遥。

独钓渔翁占江上,耦耕农父伴山腰。

黄鹂百转趁红日,白鹭一行登碧霄。

只怕时光如水迅,前村忍听一声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衮风柳絮乱溪桥,一抹轻烟野外遥。
独钓渔翁占江上,耦耕农父伴山腰。
黄鹂百转趁红日,白鹭一行登碧霄。
只怕时光如水迅,前村忍听一声蜩。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柳絮在溪桥上飞舞,远处一缕轻烟飘荡在野外。渔翁独自钓鱼,坐在江面上;耦耕的农夫则在山腰耕作。黄鹂鸟在红日下欢快地歌唱,白鹭一行飞向蓝天。唯恐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逝,前村传来一声蝉鸣。

注释:

  • 衮风:指春风,衮为华丽的衣服,这里引申为温暖的春风。
  • 柳絮:柳树的绒毛,春天时飘散在空中,象征春的气息。
  • 独钓:独自垂钓,表现渔翁的悠闲生活。
  • 耦耕:指用一对牛耕作,表现农夫的辛勤。
  • 黄鹂:一种鸟,鸣声清脆悦耳,象征春天的生机。
  • 白鹭:一种白色的鸟,常在水边出现,象征自然之美。
  • :即蝉,夏天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字惟白,号白石,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野景》创作于诗人游览田园风光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盛行,诗人借景抒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野景》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古诗,表现出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柳絮飞舞、渔翁独钓、农父耦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的开头,"衮风柳絮乱溪桥,一抹轻烟野外遥",通过春风和柳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渔翁和农夫的形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与美好,诗人用"独钓"和"耦耕"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后半部分,"黄鹂百转趁红日,白鹭一行登碧霄",黄鹂和白鹭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自然的意象,寓意生机与希望。同时,诗人在结尾处提到"只怕时光如水迅",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展现了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衮风柳絮乱溪桥:描绘春风拂动,柳絮在溪桥上飞舞,展现自然的生机。
  2. 一抹轻烟野外遥:远处的轻烟,给人以悠远的感觉,增添诗的意境。
  3. 独钓渔翁占江上:渔翁独自垂钓,表现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生活状态。
  4. 耦耕农父伴山腰:农夫耕作,表现出农田与山水的和谐相处。
  5. 黄鹂百转趁红日:黄鹂在阳光下歌唱,象征生命的活力。
  6. 白鹭一行登碧霄:白鹭飞向蓝天,展现自然的自由与美丽。
  7. 只怕时光如水迅:感叹时光的飞逝,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8. 前村忍听一声蜩:村庄的蝉鸣,象征着夏天的到来,也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时光如水迅”,形象地表现了时间流逝的迅速。
  • 拟人:如“黄鹂百转”,赋予鸟类以情感,增添画面生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独钓渔翁”和“耦耕农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传达春天的气息。
  • 柳絮:象征轻盈与柔美,表现春天的特征。
  • 渔翁、农父:象征劳动者的生活,体现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 黄鹂、白鹭: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丽。
  • 时光:象征生命的流逝,引发人们对时间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衮风”指的是什么?

    • A. 冬风
    • B. 春风
    • C. 秋风
  2. “独钓渔翁”的形象最能表现什么?

    • A. 忙碌的城市生活
    • B. 悠闲的乡村生活
    • C. 战争的悲惨
  3. 诗中提到的“蜩”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鱼
    • C. 一种昆虫(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田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的田园生活,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野景》的现实主义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陈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