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桓荣》

时间: 2025-02-04 15:51:17

明帝天姿可禹汤,周公不梦梦空王。

当年紫绶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帝天姿可禹汤,周公不梦梦空王。
当年紫绶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白话文翻译:

明帝的天资与禹、汤相媲美,周公当年不曾梦到空王的事情。
当年那位身披紫绶、佩戴金章的客人,究竟凭什么德行和功劳就得以坐在太常的位置上。

注释:

  • 明帝:指的是东汉明帝刘庄,因其有明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受到称赞。
  • 天姿:指天生的才华或气质。
  • 禹、汤:禹是大禹,汤是商汤,均为古代贤君,代表治国有方的理想。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视为理想的政治家。
  • 梦空王:指的是周公连梦都没有梦到空王,即没有想象过虚假的君主。
  • 紫绶金章:古代官员的标志,紫绶代表高官,金章是权力的象征。
  • 太常:汉代的一个重要官职,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典故主要有:

  • 禹汤:古代贤君的代表,象征着治国有道。
  • 周公:理想的政治家,品德高尚,被后世尊崇。
  • 紫绶金章:象征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强调了官职的荣耀与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善于通过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审视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权力与德行关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明帝与古代贤君的比较,揭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开篇以明帝的才能与古代贤君相提并论,表明诗人对其成就的认可。然而,接下来的反问却令人深思,诗人质疑当今官员的德行与功劳,暗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权力滥用与道德缺失。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对当代政治的不满与失望。诗中用词简练而意味深远,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帝天姿可禹汤:称颂明帝的才能与德行,表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周公不梦梦空王:强调周公的理想与现实,暗示当时社会的虚假与腐败。
  3. 当年紫绶金章客:提及历史上曾经的权贵,表明对比的背景。
  4. 何德何功坐太常:质疑现任官员的资格,揭示出官职与德行的脱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人物的对比,突出社会问题。
  • 反问:增强诗句的力度,使人思考。
  • 象征:紫绶金章象征权力,反映官员的地位。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揭示权力与德行的关系,批判当时社会中权力的滥用,强调真正的政治家应具备的德行与能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天姿:象征天赋与才能。
  2. 紫绶金章:象征权力与地位。
  3. 周公:象征理想的政治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明帝被比作哪个历史人物?
    A. 周公
    B. 禹、汤
    C. 孟子

  2. 诗中提到的“紫绶金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智慧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赞美当权者
    B. 对历史的怀念
    C. 对权力与德行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具有历史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 李白《将进酒》:表现对权力与人生的悟解。

诗词对比:

  • 陈普《桓荣》杜甫《兵车行》:两者都关注历史与现实,前者聚焦于权力与德行的关系,后者则关注民生疾苦,具有不同的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