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禅寺》

时间: 2025-01-10 22:29:53

百役红尘吏,过门一解鞍。

频来无事干,孤坐有山看。

留月不掩户,招风长倚栏。

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山禅寺
作者: 徐梦发 〔宋代〕

百役红尘吏,
过门一解鞍。
频来无事干,
孤坐有山看。
留月不掩户,
招风长倚栏。
马嘶催去路,
吾道尚盘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身为红尘中繁忙的官吏,
经过这里便卸下了马鞍。
频繁来此却无所事事,
我独自坐着,遥望山景。
月光洒下,不遮住我的门户,
微风拂面,我长时间倚着栏杆。
马儿嘶鸣催促着我离开,
但我的心仍然留恋这条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役:指繁忙的工作或多种职责。
  • 红尘:指世俗的生活与纷扰。
  • 解鞍:卸下马鞍,象征放下世俗的重担。
  • 孤坐:独自坐着,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 留月:留住月光,意指宁静的夜晚。
  • 招风:迎接风,形容环境的闲适。
  • 马嘶:马的叫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催促。
  • 盘桓:徘徊、留恋。

典故解析:

  • 诗中描绘的场景常见于禅宗诗词,表达了修身养性、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 “百役红尘吏”反映了古代官吏的繁忙与疲惫,而禅寺则是寻求内心平静的理想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梦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清新脱俗的山水诗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繁华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因公务繁忙而感到疲惫之际,选择到凤山禅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及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凤山禅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在喧嚣的红尘中,诗人通过卸下马鞍、独坐山前的方式,展现了内心对平静生活的渴望。诗歌的前两句“百役红尘吏,过门一解鞍”便直接点出了作者身份的对比,忙碌的官吏与宁静的禅寺形成鲜明的对照。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在禅寺中孤坐的情景,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沉醉与对繁忙生活的逃避。

“留月不掩户,招风长倚栏”,这两句中,月光洒下,清风拂面,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令人心生向往。而最后两句“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则反映了诗人对离开的不舍,显示出一种对过往生活的依恋与对未来的犹豫。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深厚的哲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禅意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役红尘吏:描绘了诗人的身分,表明他是一名忙碌的官吏。
  2. 过门一解鞍:暗示在繁忙中寻求片刻的安宁,卸下负担。
  3. 频来无事干:说明诗人常到此地,却无所事事,体现出对闲适的向往。
  4. 孤坐有山看:独自坐着,面对山景,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5. 留月不掩户:月光洒进屋内,意指宁静的夜晚与自然的和谐。
  6. 招风长倚栏:微风拂面,诗人悠然自得,体现出对环境的享受。
  7. 马嘶催去路:马的叫声催促离开,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现实的迫近。
  8. 吾道尚盘桓:诗人虽有离开的压力,却仍然留恋这条路,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留月不掩户”和“招风长倚栏”,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马嘶声似在催促,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象征:马鞍象征繁忙的生活,月光与山景象征宁静与自然。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内心对忙碌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向往,表现了一种追求宁静、淡泊名利的哲学思想,体现出禅宗文化的深邃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
  • 马鞍:代表繁忙与责任。
  • 月光:象征宁静与清幽。
  • :代表自然与内心的寄托。
  • :象征自由与舒适。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繁忙生活的批判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百役红尘吏”指的是: A. 一名闲人
    B. 繁忙的官吏
    C. 一个农民
    D. 一个商人

  2. “留月不掩户”中的“留月”意指: A. 月亮太亮
    B. 月光洒下
    C. 留下月亮
    D. 月亮遮住

  3. 诗人对离开的态度是: A. 迫不及待
    B. 不在乎
    C. 留恋
    D. 愉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徐梦发的《凤山禅寺》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王维通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展现山水之美,而徐梦发则通过对禅寺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反思。两者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但各自的风格和意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 《宋代诗人研究》